采用数字化技术构建面向制造的产品快速研发能力(IPD)

导读:构建面向制造的快速设计能力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也是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前言   面向制造的设计方法(DFM)是并行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时代,企业追求的目标始终是低成本、高产出、快速的产品交付能力、长期可靠的产品。设计与制造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DFM的设计方法即在开始设计时就考虑产品的可制造性和可装配性等因素,在设计过程中针对设计信息可以并行进行工艺性分析、制造合理性评价和提供改进设计建议。将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的设计、工装的设计甚至是加工产线的设计融为一体,通过并行设计的模式大大减少产品设计导入的时间,提升产品设计质量,实现企业产品快速交付能力。 数字化时代的今天,面向制造的设计方法也随着信息技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工业软件的演变以及信息化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的融合而不断的进行内涵和外延的演进。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面向制造的设计方法因为数字化技术的赋能,大大的提升了产品快速设计的可操作性,面向制造的设计方法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越来越成为企业智能转型的最有效的创新力,是企业提升研发快速设计能力的有效的方法。   基于数字化技术构建DFM是企业实现快速设计能力的有效方法   面向制造的设计是一种思想和方法论,它要营造一种跨部门协作的工作环境。产品的设计不只局限在研发的内部或产品生命周期的研发阶段,而是通过引入并行工程的理念,在产品的设计之初就从产品的功能、性能到产品的制造工艺、产品的工装配套到产品的故障维修方法等多个方面统筹规划,消除各部门的壁垒,定义结构化的流程,定义各部门协作的接口,确保产品开发过程中密切配合将产品一次性设计好。 在国内,制造业对DFM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且规模尚未形成,主要是苦于没有保证落地的技术手段,多数的企业的产品设计仍然采用传统的串行方法。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在客户需求多变,产品更新换代加速的环境中,会使企业会越来越失去市场竞争力。   图1面向制造的设计流程 工业4.0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基于MBD的设计、虚拟样机、数字孪生技术等等)的迅猛发展,使得并行工程技术的落地得到了技术手段上的保证,并行工程逐渐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深化应用,面向制造的设计方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例如:电路板自动加工、钣金加工、虚拟制造等,这使更多的企业看到了数字化技术与面向制造的设计方式融合之后的创新力,成为企业打造核心能力的主要方向。 构建面向制造方式下产品的快速开发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数字化技术与工业软件及工业知识的深度融合。企业需要围绕产品设计构建企业级层面的面向制造的协作工作模式,建立以产品为核心的统一的企业主数据信息、规范实施企业级的专家知识体系。以方法论为指导,以企业共享主数据为基础,构建内嵌工业知识的跨领域的协作开发环境是数字化时代下并行工程的最佳实践,也是企业智能转型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创新能力。 企业如何实现产品快速设计的创新力?   越是复杂的产品,包含的技术领域越具备多样性。企业构建面向制造的产品设计方法需要多方面、多领域设计能力的提升,打通多个技术领域的壁垒,实现不同设计工具及异构系统间的无缝协同;需要在面向制造的方法论框架下将数字化技术与工业软件、信息化技术、工业知识深度融合。总的来看,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数字化的面向制造的设计工作模式 基于数字化技术手段,面向制造的设计工作模式更强调将设计标准、经验、规则内嵌在工业软件或应用系统中,营造专家浸入式的开发环境。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内嵌规范和知识引导、规范产品的设计,虚拟环境下验证制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时时查检定位设计问题。产品设计与开发是建立在全面掌握了客户需求及产品制造需求的基础上,同时基于跨异构系统之间的协同为不同的功能团队提供协跨部门协同作业的方式,审视控制各项制造的重要因素,进而评估产品的可制造性及制造成本,通过减少产品设计修改,减少产品制造错误,提前在设计开发阶段融合整体制造系统进行总体优化,提高产品的品质,降低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使之能顺利投入生产,最终得到符合降低制造成本要求的产品。 以钣金加工为例没有采用面向制造的设计方式时,从产品的设计到制造的各个环节需要手动处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处理过程中因为设计的问题常常需要回到设计团队进行分析处理。制造效率低下。   图2未采用面向制造的设计方式 而在采用了面向制造的工作方式之后,研发设计的机柜在经过钣金展开自检之后可以自动输出满足钣金套料、激光、冲床、折弯自动编程的设计数据要求。基于CREO生成的MBOM与机柜的标准工艺路线自动匹配生成自动的工艺流转卡,通过PDM与MES的集成,PDM将经过分析验证的设计数据直接同步至MES系统中,大大的提高了制造的自动化水平   图3采用面向制造的工作方式 企业建立面向制造的设计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建立企业的设计及制造的规范体系 基于技术行业的设计规范建立企业内部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标准和规范,统一企业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关注的设计要求和制造要求,提升产品设计的标准化程度,可量化的程度,便于后期将设计标准固化在设计平台中得到严格的执行和落地。例如结构设计当中,3D建模要求,设计、材料、表面处理等的标准。设计标准越细化,产品设计的质量越受控,设计标准也更容易被量化和衡量。不断细化企业的设计标准,不断扩大设计标准的覆盖面,形成全面的产品设计标准体系,形成企业的智能体系专家库。   图4产品设计标准化示例 ●建立可执行的检视问题的闭环机制 基于设计标准总结产品设计的检视CHECKLIST,并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建立正规的产品正规检视流,检视清单保证设计标准的严格的贯彻执行,并将查检过程中的问题不断的进行积累丰富,不断的修订升级产品的设计标准成为辅助质量把控的QA。Checklist的定义要尽量的可以量化衡量,便于系统或工具的嵌入,具备自动查检的能力。 ●构建企业级结构化的流程,建立不同技术领域的协作   图5企业新产品开发NPD流程结构 通过企业内部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主线定义结构化的流程,严密的计划、准确的接口设计,以及开发过程中阶段点的协调以及决策,达到提升产品快速设计人目标。IPD中的流程主要关注于技术团队的合作、结构化的流程、项目和管道管理。在结构化流程的每一个阶段及决策点,由不同功能部门人员组成的跨部门团队协同工作,完成产品开发战略的决策和产品的设计开发,通过项目管理和管道管理来保证项目顺利地得到开发。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并行地、集成地处理产品设计的相关任务和过程,在产品开发之初就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素(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等),以达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目标。IPD是企业构建面向制造的工作模式的最佳实践,是企业形成产品快速设计能力的的流程上的报证。 2、基于统一的主数据管理(MDM) 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对企业数据信息的掌控能力成为治理企业的王道。没有扎实的数据控制能力所有业务的创新不可能得到质的改变。IPD流程定义了企业的产品开发的流程和协作的模式,但仍然不能及时掌控产品开发的真实情况。面向制造的设计必须建立在企业统一的产品数据源的基础上。协同过程中数据源的唯一性、数据的时效性,数据的准确性是协作的基础,企业主数据管理的核心将分散在企业各处的离散的、孤岛的数据转换成以产品为中心的结构化,网格化的数据,最终可以被信息化系统自动识别和处理。主数据的范围是以产品数据定义为核心覆盖企业核心业务的高共享性的数据,主数据平台的规划与设计是建立在分析企业经营战略、业务需求、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主数据管理的关键是要保障产品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共享性、可重用性和高价值性。准确定义企业的主数据,合理的定义产品的数据模型,严格的管控企业的主数据是企业智能转型的基础。研发、市场、制造主数据的高度统一,高度共享是形成面向制造的设计方式的数据基础,实现产品的快速设计要确保产品设计的过程状态数据能及时准确在协作团队之间分享,这是快速设计的保证,基于正确的数据进行设计有时可以让效率事半功倍,避免南辕北辙。   图6数字化产品定义 目前多数企业在主数据管理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软件供应商因为利益的驱动对软件功能的夸大牵引,引导企业过多的寄希望于主数据信息系统具备强大的功能来拯救企业的困境。而行业内因为对数据信息价值认知的缺乏,数据治理基本与IT项目进行捆绑,数据治理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主数据管理重在数据模型的定义和数据控制的能力。其核心能力是定义产品的技术状态,跟踪产品的技术状态的变化,驱动衍生主数据产生。如何定义简洁,高效的主数据模型是对企业数据管理能力的考验。   图7主数据拓扑图示例 3、构建数据驱动的企业级协同,形成快速的跨部门的信息反馈能力 随着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普及为企业带来指数级增长的数据量。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企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深度洞察。企业需要将数据视为企业资产,最大程度上利用数据的价值就要以数据为基础,通过高质量的数据分析将流程透明化而不是将各类信息简单堆砌,孤立的存在。数据信息之间有紧密的关联关系。 数据驱动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建模,数据分析到数据反馈形成一个动态的闭环的机制。通过数据驱动的业务运作模式,为企业提供真实、客观的业务过程状态,最大程度的减少人为干预,为企业提供高效的协同业务的模式。构建数据驱动的企业级的协同环境,基于数据和分析模型才是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以企业的订单业务流程为基准,以产品主数据为基础的数据驱动的信息流设计是企业构建协同平台的基础。以产品订单作为牵引,以产品设计数据作为驱动,通过异构系统之间的集成打造数据信息的通道,形成快速的信息回馈的渠道,提升设计的响应速度。 通常在企业产品快速交付的链路中,多数企业忽视了跨部门、跨异构系统的数据导入的速度、质量以及信息快速反馈的能力。跨部门之间的协同障碍导致订单交付周期延迟,过多的人工干预也使的订单交付的状态无法透明化。   图8异构系统集成构建企业级的协同环境示例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信息平台的增多,跨部门的异构系统之间需要协同数据的需求越来越高。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不应该是简单的搭建信息的通道,而是要系统的进行企业级的异构系统之间主数据的疏通,搭建主数据快速流转和变型的信息主干道。对主数据越少的人工干预,业务效率的提升更明显。要构建企业级的协同需要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各异构系统之间的业务关联关系,数据的因果关系及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逻辑转换关系以及数据处理的步骤。异构系统的协同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接口的规划和设计: ●统筹规划,设计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机制 主数据的统一是系统集成的基础,统筹规划企业不同的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规则必须是建立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减少数据的冗余,最大程度的进行数据清洗,为业务端提供有效的数据,并在主数据协同的基础上考虑异构系统的衍生数据要求,在主数据同步的同时辅助异构系统生成衍生数据。 ●最大程度上实施系统底层数据自动转换 由于数据的动态的特性,要精准的进行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控制就必须保证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唯一性。减少人工干预进行系统之间的自动同步和数据转换才是数据精准控制的保证。 ●定义数据驱动模式下的系统数据驱动的方式 数据驱动的模式需要以业务节点的业务需求作为触发数据驱动的引擎。例如:订单BOOK,驱动生成设计任务,工程BOM发布驱动MBOM的自动生成。数据流向的设计要与业务流程紧密配合,严密的定义业务出发的规则和数据出发的机制。 ●定义数据驱动的节拍和步骤 协同过程中由于数据种类的繁多,数据逻辑关系复杂,在进行数据协同过程中要严格定义数据驱动的节拍和触发顺序,确保异构系统之间数据按设定的原则精准的同步和生成。   图9定义系统数据处理的节拍驱动业务处理示例 4、基于CAX基础上的辅助设计能力的建设 工业软件是企业产品设计的基本保证,但工业软件的标准化程度较高,不可能满足不同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当企业引进工业软件的同时要进行企业内部的辅助设计功能的构建。建立企业嵌入工具端的设计标准,规划布局工业软件的辅助设计和辅助分析功能,建立基于不同学科的专业设计知识库。通过企业积累的工业技术与工业软件的的融合,形成企业具有创新力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 CAX(CAM/CAE/CAPP)辅助设计是企业工业设计知识与工业软件的紧密融合。通过工业软件的选型确定与企业规模和能力相匹配的设计软件平台。不断的将企业内部的工业设计知识和经验封装在工业软件当中,形成创新的面向制造的开发模式。通过企业内部的智能专家库为产品的开发提供知识复用、借鉴、和建议,在产品开发的前期避开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智能专家库的构建也使企业不再担心人才流失的过程中,知识的流失和人才的断层。   图10 CAD辅助设计功能集示例…

MES Opcenter流程行业套件与APS系统集成

1.1、背景
         随着消费群体和购买渠道的不断变化,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不断地增加,这就要求生产企业需要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以食品饮料行业为例,我们发现市场上的产品种类繁多,有不同的口味、包装规格等。这些多品相的产品会给企业的生产运营带来比较大的挑战。企业需要根据市场订单、需求预测、库存水平以及车间产能进行计划调度和排程,但是生产的产品品相数量每增加一种,相应的生产调度排程规则可能性就会以指数级增加。所以,仅仅靠人工经验和手工计算难以给出一个优化的结果。如何提供优化后的排程结果、如何让车间实时同步生产排程信息,都会影响车间的生产执行效率。下面我们看下目前行业生产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每天有上百个订单,如何给车间一个优化的生产执行顺序,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交期满意度等

·每条产线的产能和设备状态不一,如何对每天的生产订单进行相应的合并或拆分

·不可避免有插单的情况,如何预测插单带来的影响,如生产浪费、物料短缺等

·设备异常导致生产工单的暂停,如何对后续工单生产进行重新调整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生产计划排程与生产执行的高效联动,才能够得以解决,保障车间执行的效率。今天,就相关主题给大家分享一下西门子Opcenter EXPR这款MES产品与Opcenter 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以下简称Opcenter APS)系统的集成能力。

1.2、西门子数字化解决方案

   西门子数字化解决方案Opcenter,是一套设计先进、高度集成、功能齐全的生产运营管理一体化系统,其中包括:MESAPSR&DLIMSQMSEMI等。西门子Opcenter解决方案不仅能够将生产运营实现一体化平台管理,而且能够优化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将生产计划、生产执行、质量控制、智能分析等业务实现数字化整合,减少信息孤岛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如下图所示,MES通过与ERP系统、APS系统、车间现场的业务交互实现整个业务信息流的纵向贯通。在整个生产执行过程中,MES通过接收生产需求和APS的排程结果开始执行生产,并将生产指令下发至车间现场。MES在接收到生产车间的反馈后,通过系统处理后同步至ERP系统和APS系统,实现对生产性能的评估以及生产后续排程的优化。通过Opcenter一体化平台为生产计划、车间排程、生产执行和业务反馈建立了闭环管理。

Opcenter APS软件在车间不同约束条件下,对生产执行顺序进行排序并给出一个当前资源下较优的排程结果。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新订单的加入,生产车间的执行进度反馈不断地进行分析和优化,并给出更新后的生产计划排程结果,从而指导车间具体生产。

1.3、实现过程
  基于西门子Opcenter 一体化平台,可以实现MES系统与APS系统的无缝集成,实现生产工单的同步和下发。下面我们介绍Opcenter EXPR这款MES软件如何与Opcenter APS系统进行系统集成。通过系统界面了解下通过Opcenter APS排程后,在Opcenter EXPR中生产工单的变化情况。1.首先在MES生产工单界面中,可以看到工单的状态,有些是初始化状态,有些是已完成。

2.这些工单在MES系统创建生成后,Opcenter APS系统就可以在排程界面中查看到这些生产工单。

3.根据业务管理需求,在Opcenter APS系统中选择相应的约束规则,并对这些生产工单进行计划排程。

4.Opcenter APS系统对工单排程结果保存时,Opcenter EXPR系统会通过接口自动监测数据的变化,并将生产工单的信息同步过来,包括生产工单的状态、生产计划开始时间、生产计划结束时间等。生产工单的状态也从之前的初始状态变为计划的状态。

5.有些客户工单在ERP中创建生产,这种情况Opcenter APS直接对接ERP工单信息并进行排程,并将排程后工单下发至Opcenter EXPR中,当Opcenter EXPR工单执行完成后信息会同步至ERPAPS系统中。

上述就是一个生产工单的排程并同步至MES系统的示意场景。通过Opcenter一体化集成平台,实现从业务流程、系统界面、业务数据等多维度融合。实际项目上,除了演示的场景内容外,还会有其他业务场景的集成,如紧急的插单下发、生产完成后反馈等,本文就不一一展开介绍了。

1.4、西门子方案优势

 

西门子Opcenter EXPROpcenter APS的集成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Ø 西门子Opcenter EXPROpcenter APS都属于统一Opcenter下产品组件,提供的是开箱即用的系统集成功能。

Ø 西门子Opcenter EXPROpcenter APS实现信息的自动集成管理,包括工单的自动同步和下发,提高业务的联动性。

Ø APS系统支持工单插单,其插单信息会实时下发至MES系统,减少人工的干预和信息的沟通,减少生产损失。

BIM好用不好用?

我们期待BIM给我们带来什么?
➤ 有的单位希望BIM能提高协作效率,减少沟通成本。
➤ 有的单位希望利用BIM可视化,提高设计质量。
➤ 有的单位希望利用BIM集成项目信息,便于项目精细化管理和后期运维。
➤ 有的单位希望BIM能实现快速算量和造价,严格地控制项目成本。
➤ 有的单位希望BIM能指导施工,解决大型基坑支护等危大工程中的施工难题。

我们的期待和诉求不同,对于BIM的反馈就会不一致。有的单位觉得BIM很好用,能减少很多重复性工作;有的单位觉得BIM没有什么用处,又退回到CAD。

如何对待BIM?

今天我们看BIM的眼光,跟当年我们看CAD,没什么两样。

现阶段,BIM在大型工程项目中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管理能力。但是,BIM只是特定情形下的生产力工具,并非全能,没有必要去夸大BIM,BIM目前也没有能完全替代CAD。

那么,我们要如何对待BIM?

目前,行业内逐渐形成一种趋势。在政策的推动下,部分支持BIM的企业,在BIM业务和技能上越来越广泛和成熟,形成了一套BIM实施流程。而另一部分不支持BIM的企业,在部分必须要实施BIM的项目中,只能采取外包,而随着BIM项目在企业项目中的占比不断增大,企业压力逐渐增大,企业竞争力不断降低。

 

设计企业坚持用CAD的原因

在技术变更阶段,很多企业总是下不定决心,要坚持旧的生产工具,还是要替换新工具。设计企业坚持使用CAD,主要原因不外乎下面几个:
1.对BIM的价值存疑。BIM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节约能到什么程度,是否能抵消BIM软件成本和培训费用。
2.对BIM市场体量存疑。现阶段,企业很难去估算BIM市场有多大,占企业全部业务中的比例有多大,这部分业务是外包比较划算,还是新建BIM部门利润比较高。目前,政策要求使用BIM的项目主要为政府投资项目或者大型公共项目(一般为面积1万㎡以上),未来,政策是否会再次拓宽BIM的项目范围,会不会对设计、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这在目前,都是未知。

 

3.企业内部问题。企业要实现新工具的升级,必然会在企业内部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是软件的购买成本,企业要考虑这部分成本花出去后,多久能回本,会不会对企业资金产生影响。现在主流的BIM软件,主要来自Autodesk、Bentley和达索,这些厂商的BIM软件价格远高于国产的,同样的,性能也比国产的高很多。部分BIM项目会对软件有要求,要求使用特定的BIM软件。

再者是人员问题,如果企业要成立BIM部门,是要招聘BIM工程师,还是让部分CAD工程师,通过培训,调到BIM部门?有经验的CAD工程师,很难切换使用习惯,年轻的设计师又不具有项目经验。招聘BIM工程师,还是那个问题,要招多少人合适,招聘后后续是否有BIM项目做,会不会造成人力成本的浪费,企业BIM推广跟不跟得上。

BIM咨询服务内容

目前,第三方单位提供的项目全过程BIM咨询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软件应用培训;
2. 建模服务(管线综合、碰撞检查等);
3. 工程量分项统计;
4. 4D施工模拟;
5. 施工招投标服务;
6. BIM施工图应用体系服务(包括异型建筑);
7. BIM应用定制服务;
8. BIM绿色建筑分析应用;
9. BIM施工阶段应用;

10. BIM竣工模型及后期应用。

 

工程咨询数字化

《咨询业数字化的本质与转型路径》——吴佐民

“数字化变革是大势所趋。”

解读:国家数字化战略的基础是各产业的数字化,目的是政府与民生的数字化。

“建筑变革的方向是工业化,手段是数字化。”

解读:产业数字化,是产业工业化的必经路径。(但依然会有一部分建筑是特性的。)

“不能过度强调建筑的个性化、单件性。个性的元素,也可以是标准化的。”

解读:标准化和个性化在宏观上看似相互矛盾,但在一定尺度上,却又是统一的。

“信息的数字化,比BIM模型更重要。”

解读:BIM模型仅仅是建筑信息的载体,载体的形式,不一而律。如何把有价值的信息合理数字化,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让信息成为生产要素来指导工作。”

解读:信息将成为人、材、机以后,又一重要的生产要素。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吴佐民

“信息建设的目的是建立自成长的信息库。”

解读:信息建设的结果,不是一个静态的数据库,而是一个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实现自成长的知识体系。

“数字化的意义:

(1)数字化是信息智能收集、积累、应用的基础,数字化才能实现信息或知识的自成长。

(2)数字化让学习更便捷、认知更更容易,降维人们对知识的认知要求。

(3)支撑线上作业凭条实现标杆项目、模板、信息或数据的自动推送。

(4)能够让专业工作分工更细、更具体,协同、集成等管理效率更高。

(5)可以实现开组织共建、共享等新商业模式,让固定、边际成本更低。”

“从企业OA、ERP到信息平台的再认识:

OA的目的,是解决企业内部部门间的协同工作问题;

ERP的目的,是从供需物流角度,解决资源的畅通问题;

企业平台是一种集成管理平台,目的是实现企业生态圈的智慧互联、数据共享。”

解读:OA系统是工具化系统;ERP系统是结构化系统;企业平台是系统交互网络。

“企业咨询平台的功能:

(1)实现专业工具软件与办公系统(OA)紧密结合,实现从专业工作、项目经营绩效到企业管理的顺畅交互与协同。

(2)实现将传统的文件管理,从纸介文档、电子文档、数据库到数字化的数据文档——知识(资产)管理,建立企业自身的、可共享及营销的自成长知识库。

(3)实现便捷的工具任务分解与分配,便于资源配置与工作协同,快速实现项目和任务的集成管理。”

解读:企业咨询平台将会是企业知识体系成长必不可少的土壤。

“定额是大数据吗?定额不是大数据,它和大数据相悖。”

解读:定额是标准化结构化的工程数据库,在工程建设中有用,但在本质上,他不符合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是(1)数据巨量化;(2)结构多样化;(3)价值密度低;(4)交互速度快。IBM还提出另一个特征维度强调数据真实性。

大多数对大数据没有深入了解的人,对大数据的印象,可能仅仅停留在数据量大这一片面的印象上。至于那种认为定额就是大数据的观点,更是谬以千里。

“造价数字化需要建造的大数据一定是来自交易市场、建造现场的数据,经过采集、清洗,按定额理论结构分析后得出的能够指导工作的信息。”

解读:定额不是大数据,但不代表它落后或者不科学,造价的数字化应该借鉴定额结构。

“造价管理要适应信息化要求,要方便与信息化配合。”

解读: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数字化,各项业务流程在尽量结构化、流程化、标准化,以利于数字化、信息化。对于造价管理中,一些不利于信息化的规范格式与行业标准,应该考虑向更加有利于信息采集、信息清洗、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的方向调整。

各行业要向信息化的要求和习惯靠拢,不能让信息化迁就各行各业。如果各行各业都对信息化有特殊要求,那么信息化成果的互通与高效利用就无从谈起。

“清单是为了适应定额还是为了适应市场?如果是为了适应市场,那么它就可以是单位单项的,可以是分部分项的,甚至可以是单项的,但是不同层级对应的项目特征,其要求是不同的。”

解读:定额存在与清单之前,现有清单的使用和定额是配套的,但是这样的设置,是否符合市场报价习惯?是否有利于价格的市场竞争?

“定额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生产的科学管理手段,它的基础是工效学。定额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把定额作为市场交易的基础,才是计划经济的思维。”

解读:我国的定额体系,源自与苏联,但定额并非诞生与计划经济,相反,它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的科学管理手段,不过我们把它用于计划经济而且。

“造价咨询不是管理成本,而是管理价值。”

解读:造价咨询的本质在于帮助委托人提升价值。

全过程工程咨询典型案例

全过程工程咨询作为新时代造价改革的重要主攻方向,很遗憾笔者目前尚未全程参与过完整的案例,但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为帮助从业者更好的探索和实践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已经陆续编撰了多册《全过程工程咨询典型案例》了,共收录74篇各地各色案例。

上述案例均为凝聚了工程咨询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为探索与实践全咨提供素材,我们也大可讨论与评判。 案例贵精不贵多,下面以第三册开篇案例和大家探讨一下全咨的那些事儿。

笔者经验尚浅,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旨在给予新造价人思考与启示,不妥之处欢迎留言讨论。

案例背景

案例项目位于G县,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以及配套建设运动场、围墙、道路、绿化等附属工程等;规划总建筑面积14407.00m2,建设计容面积13990.00m2,不计容面积417.00m2,规划教学班24班,可容纳约1080人。

项目合同类型为全过程咨询合同,总投资约6500万元,计划总工期22个月,于2019年3月开始施工,计划2020年12月项目移交。

案例探析

一、BIM应用方面

BIM工程应用为逆向设计,仅起到翻模三维化传统CAD图纸后核查各专业设计间冲突、机电管线冲突、BIM协同线上办公流程等简单运用,对于BIM辅助精装修也仅停留在展示区域布局及直观效果,但并不能对精装修工程量在内的细节带来更多帮助,从BIM应用角度,仅为局部信息化,没有绑定造价、设备材料物联网信息等,应用深度不足。

二、组织机构方面

项目组织机构为传统职能型,各专项小组若来自不同公司更增大了组织之间的沟通成本,容易形成信息深井。加强沟通的组织形式也仅仅为定期召开会议等传统方式,结合应用了项目信息化平台协同办公,但并没有从案例中发现全咨项目组织机构管理中沟通问题的深入分析与针对性解决手段。

三、进度管理方面

(1)项目建设总进度计划流程图中未体现BIM的开展时间,通过甘特图分析,整体工期紧张,施工图图审后至基础施工仅三个月,BIM应为分步实施、逐步成型,削减了项目BIM应用效果。

(2)进度管理上依然为三级计划进度管理结合传统甘特图、前锋线等手段,对于形象进度跟踪、施工工期优化未见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未采用网络图等能够有效优化施工工期的技术措施,仅采用概算招标与模拟清单招标手段抢出20天招标清单编制与施工招标的时间,未能体现工期管理价值,同时概算招标与模拟清单也为后期造价控制带来更多的不可控因素与风险。

四、施工成本管理方面

施工成本管理方面成效有待商榷。

(1)强调造价部门与设计部门紧密联系,概算与预算随设计同步开展,既保证了概预算工作进度,又在过程中反馈了40余处图纸差错、优化设计10余处,减少投资约120万元。根据笔者有限的经验,在设计不完善的前提下所谓“同步”开展概预算工作,看来虽然可能节省了部分概预算编制时间,但总体耗时费力,设计与造价过程中穿插过多,增加重复工作量,增加部门摩擦,容易形成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的结果。较之在形成设计较完善的设计成果基础上开展概预算编制,后者更加能反映造价及设计团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使得权责利关系清晰,往往后期效果更为理想。另一方面,随设计同步进行概预算工作,其中发现的40余处图纸差错及10处可优化设计等,本身极有可能就是由于设计尚未完善造成的,不宜作为这种同步开展工作方式的“应用成果”。也就是说,之所以有如此数量的设计缺漏及优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同步开展工作方式造成的,否则,作为设计部门为何出现上述错误、为何不能站在专业角度提供较为优化的方案,似乎有失职之嫌。

(2)强调审减施工单位超进度上报工程款860万元,有效防止工程款超付。此项为基础造价管理工作,与是否采用全过程咨询基本无关,不宜作为全咨询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亮点。再者,施工单位在总投资6500万的工程项目中,累计超报进度款860万元,若大致推算工程费用为5060万,超报部分进度款占工程费用约17%。可见不是一次超报进度款,而是习惯性超报进度款,此项究竟是全过程咨询工作中的成绩,还是全过程咨询工作中的问题或者说是待改进点呢?

(3)强调对工程变更管理审核认真控制严格,共审减上报签证费用76万元。此项与上述(2)项类似,为基础造价管理工作,与是否采用全过程咨询基本无关,不宜作为全咨询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亮点。其中,例举了审减施工单位淤泥层换填签证的案例,但对于施工单位的“虚报工程量”认定,仅仅举证为“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认为”,技术依据描述不够充分,给人具有较大主观性的印象。

(4)设计方案比选留于形式,价值挖掘不足。案例以校门选址三方案比选为例,论述设计方案比选工作,然而根据方案描述,原备选方案一,选址造成宿舍出入口必须穿过教学楼才能到达食堂,造成流线混乱;备选方案二造成教学楼紧邻规划主干道,有噪声干扰。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如《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中4.1.6条:学校主要教学用房设置窗户的外墙与铁路路轨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高速路、地上轨道交通线或城市主干道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距离不足时,应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上述两方案本身就具有诸多较明显的不合理性,不应成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故自然也不能具备成为备选方案的可能性,从而削弱了案例的说服力。

五、投资成本控制方面

投资成本控制方面提出节约总投资600多万,其中场地标高优化、桩基选型优化、优化功能布局等对投资具有积极意义,但与此同时提及的降低建筑层高、优化道路铺装及基层设计、优化旋挖桩支护桩长、优化绿化树种等,未见详细描述,难以判断合理性。之所以存有这样的疑虑是因为笔者认为判断是否属于投资优化不能单从造价投资角度考虑,一定要辅以功能性量化分析,形成价值工程比较才能充分论证优化问题。否则究竟属于设计降标还是优化提升,难下定论。

案例总结

案例虽在最后总结提出了诸如:全面推广全生命周期与实施阶段两种全咨询模式,提高全咨应用率;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打造行业品牌企业;加大技术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研究;加强全咨人才培养,打造全咨人才梯队;建立合理收费标准,保障全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等建议,但大多是口号式的总结,没有提出更多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虽然在本篇第二部分大篇幅对案例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但笔者仅就本实施案例项目而言全咨询项目依然有以下两个突出的价值点:

(1)数字化技术用于前期场地土石方测量具有出量快、直观等特点,结合专业造价团队,对于选择建筑总体布局、地基处理形式、确定最佳标高等具有较好效果,对降低投资不确定性,优化整体投资具有显著效果,为全过程咨询值得重视的价值点之一。

(2)就目前市场看来,全咨询项目总体工程咨询费用较低,同时可以压缩大量招投标工作,为委托人节约大量时间及精力。

造价咨询的核心

此篇,试从某电梯采购项目入手,剖析项目过程,以管窥豹,探究造价咨询的核心要义。 背景: 某电梯采购项目为城区高档超高层住宅楼配套电梯工程,委托人委托事由为最高投标限价及工程量清单编制。项目在开始之初面临着市场摸底突破概算的难题,而后又面对如何高效使用投资资金,解决花钱买到好货的挑战,最后对于最高投标限价的确定过程要能说得清、审得明,帮助委托人合规合法的闭合业务流程。 项目困境一:根据初步市场调研概算不足以实施 造价工作中三算的相互关系应该是,投资估算控制初设概算,初设概算控制施工图预算。虽然在实际工作中超估算、超概算的情况还是时常发生,但三算层层控制、相互印证的要求,仍然是投资控制工作关键性的内在逻辑。尤其在近年来,随着政府财政的普遍吃紧,《政府投资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712号)(2019年7月1日起实施);《贵州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贵州省人民政府第202号令)(2021年10月8日起实施);《贵州省政府投资项目概算管理办法》(黔府办发【2023】4号)(2023年2月17日起实施)等法律法规的密集出台,将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控制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本案例项目投资属于国有资金,在上述背景下,委托人对于概算控制的要求成为了最高投标限价编制过程中一条难以逾越的红线。 然而,根据设计施工图进行的初步市场摸底情况,项目有较大的超概风险。项目电梯工程部分概算工程费用为2600万元,而市场摸底显示各类品牌报价的总价均高于概算工程费用。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本项目设计考虑到项目定位并结合其在一线城市的设计经验,将电梯定位为4.0m/s的高速电梯,这类电梯技术要求高、具备技术实力的厂商较少,导致设备投资普遍较高。 通常电梯按梯速可以分为低速梯常指低于 1.00m/s 速度的电梯。中速梯常指速度在 1.00~2.00m/s 的电梯。高速梯常指速度大于 2.00m/s 的电梯。超高速梯速度超过 5.00m/s 的电梯。随着电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梯速度越来越高,高层住宅中,2m/s与2.5m/s的梯速越来越常见,区别高、中、低速电梯的速度限值也在相应地提高。根据本项目的前期市场调研反映,现阶段区分中速电梯与高速电梯的一个分界线是3m/s。随着梯速的增加,梯箱负压、梯内加速度、梯井空气冲击都给乘坐电梯的舒适性、稳定性、安全性带来挑战。3m/s以上的高速及超高速电梯(可高达21m/s)对电梯部件的加工精度、安装的精度、材料的力学性能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从而必然导致价格的提升。 那么,如何开展下一步最高投标限价的编制,便成为了我方的一个难题。 破局一:(一)调整概算还是调整设计? 针对基于设计施工图市场摸底超概的问题,解决思路无非有两个: 1、调整概算;2、调整设计。 对于概算调整,各地政府规章都有具体要求,总体来看核心要义就是以下几句话:批准的初步设计及核定的概算是项目建设实施和控制投资的依据,不能擅自调整和突破概算。因项目建设期价格大幅上涨、政策调整、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等原因导致原设计方案及核定概算不能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的,可以申请设计变更和概算调整,超出的资金由项目单位落实来源。除上述四大原因外,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重大设计变更或超概行为都属于违规行为。这里的重大设计变更主要指的是项目的建设规模、设计标准、主要建筑结构形式、主要工艺、重要设备、重大技术问题处理措施、施工组织设计发生变化。 本项目电梯工程市场摸底超概问题,并不符合调整概算的相关事项,只能在现有概算范围内限额设计。 鉴于在现阶段几乎无法采用调整概算的方式规避投资超概风险,那只剩下调整设计一条路可走。当然,项目业主提出设计变更需求是可以的,但其背后是否具备支撑这种变更需求的必要性、可行性,或者说能否有充足的理由支撑业主发起设计变更需求,自然成为业主自身关注的要点。 破局一:(二)调整设计的必要性 (1)为控制超概风险需要调整设计 结合市场报价情况,现有概算投资范围内,难以按设计施工图要求实施设备采购,调整设计施工图具有必要性。 (2)估算标准与设计施工图存在差异需要调整设计 超概一方面看市场报价情况是否真实,另一方面看概算是采用什么标准,是否过低。经与概算单位核实,概算电梯费用参考了估算电梯费用,而本项目估算编制方核实,估算方案中未按4.0m/s的高速电梯考虑,估算指标水平是按相对常规的梯速电梯考虑的,估算价格水平不存在明显偏低,但估算价格水平与施工图价格水平存在偏离。因此,调整设计施工图使其回归到与估算、概算相适应的投资水平具有必要性。 调整电梯提速,作为使最高投标限价控制与概算金额以内的必要手段,那么调整到多少梯速才合适呢? 破局一:(三)调整设计后的可行性 (1)项目所在地同类建筑普遍选用的电梯是何情况?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方对项目所在地投入使用的类似项目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市场调研,调研共获取有效样本15个,涉及贵阳市观山湖区、南明区、云岩区、乌当区楼盘小区共10个,电梯品牌7个。其中样本住宅楼层数,最低28层,最高45层;所选配电梯梯速,最低1.60m/s,最高3.00m/s。 其中40层以上超高层住宅有效样本数4个,主流电梯中客梯梯速为2.50m/s,最高梯速3.00m/s。 30层以上超高层住宅有效样本数11个,主流电梯中客梯梯速为2.50m/s,最高梯速3.00m/s。 最终得出建议梯速为2.5m/s的结论。从而为调整设计施工图梯速找到了一个间接的理由。 (2)电梯降速后是否满足强条? 对于电梯梯速的选择,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电梯梯速的设定,除了根据投资、项目定位等因素决定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满足法规强条的规定,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2018版>)规定:“电梯从首层至顶层的运行时间不宜大于60s”的要求。 根据本项目楼层与电梯运行高度,我们计算出要满足此条规定,部分楼栋至少要选用梯速3.0m/s的电梯,而部分楼栋,可以选择梯速为2.5m/s的电梯。 另外,降低了梯速,对电梯的使用又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呢?是否能够满足本项目的项目定位呢? (3)对使用效果是否可以承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方根据电梯流量计算的常用规则,计算出不同梯速电梯对“高峰期平均运行间隔时间”、“5min到达率(%)”两个个关键指标的具体差异,其中4.0m/s梯速、3.5m/s梯速与2.5m/s电梯对高峰期平均运行间隔时间与5min到达率(%)如下表所示: 梯速 高峰期平均运行间隔时间(S) 5min到达率(%) 5m/s 108.9 10.16 4m/s 124.5 17.6 3.5m/s…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

导读:文章通过分析产品形成的过程中,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案例。探讨简单易行的PLM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在一个企业里有多个部门,有多个工作地点。这些部门覆盖了产品的功能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和服务4个阶段,4个部门、4个专业。于是乎各部门各专业都有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而PLM作为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信息系统,是要集成多部门,多系统,多任务的信息了。解释一下产品的形成过程。

1.产品的形成过程

  参考图1简述产品形成(4个阶段)的工作原理。

(1)简述产品的形成过程

产品设计,阶段1产品的功能设计。产品设计工程师依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功能部件设计,待设计完成以后,将产品的设计图,设计物料清单(EBOM)提交给产品工艺设计师。

产品工艺设计,阶段2产品的加工路线设计。产品工艺设计师依据产品工程师的产品资料,设计产品的外观,研究如何加工,在什么设备上(或加工中心)加工,才能满足产品的设计要求。待产品工艺设计完成以后,将产品外观图,零部件加工路线及其生产的物料清单(MBOM),提交给车间(或加工中心),作为产品生产的依据。

产品生产制造,阶段3产品的生产情况。当车间(或加工中心)接到零部件的生产命令之后,依据MBOM及工艺路线,先配料,再做零部件加工,最后组装成产品;当产品质量检验合格之后,才能送入仓库保存;等待销售给客户。

产品服务,阶段4服务。现代的产品服务的内容是很多的,大致划分为售前和售后。最简单的管理内容是:售前准时交货,售后跟踪服务。当然随着产品的市场成熟,客户的需求增多,优质的服务,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客户需求将反馈到产品设计工程师那里,帮助产品改进,或新功能的开发,直至派生新的产品。建立良好的生态圈。

  图1产品的形成过程及资料与信息

(2)产品资料与信息化建设

图1传统的产品资料都是人工绘制的。完成产品设计后所有图纸和表格都由产品档案室保管,即产品档案管理。为了保证产品资料的安全性,交接、领取均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人工设计费时费力,工作量大,出错率高,信息沟通困难,导致了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周期长,质量差,成本高,产品种少,产量低等问题。“制造强,则国家强”,为此国家下大力度推行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的成果,大大地缩短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周期,也大大地提高了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能力。产品越来越多,市场也越来越大,于是催生了产品服务。而产品服务业的诞生,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获取更多的产品价值。

过去的产品理念:“设计三年,使用三年;修修改改,成熟三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那么在产品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系统支持呢?系统间有哪些交集呢?又是怎样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的呢?

2.产品形成过程中的支持系统
  图2描绘了产品形成的4个阶段,和它们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产品数据管理(CAD/PD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物料需求计划(MRPII)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其信息流包括产品设计图和EBOM;产品工艺图、产品工艺路线和MBOM;产品库存信息和客户需求。简述它们的工作原理。

  CAD/PDM。产品工程师采用CAD/PDM设计产品,CAD替代了手工绘图和制表,PDM替代了人工产品档案管理。不仅又快又好地完成产品设计,而且还能及时地将产品设计图和EBOM分享给产品工艺设计的工程师。

CAPP。产品工艺工程师采用CAPP进行产品工艺设计,替代了手工制图和制表。不仅又快又好地完成产品工艺设计,而且还能将产品的工艺设计图、产品工艺路线和MBOM分享给车间(或加工中心)。

MRPII。车间(或加工中心)产品生产时,系统将依据产品的工艺路线和EBOM,精准备料,精备料生产。不仅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将产品库存信息分享给客户服务中心。

CRM。客户服务中心,可以依据产品库存信息,精准备货,准时交货。

图2产品形成过程与管理信息系统

请注意图2中“产品信息分享”的用词。这是由于CAD/PDM、CAPP、MRPII、CRM软件系统都是独立的。在系统内可以共享信息,而系统外为分享信息。尽管图2有网络互联、系统互联。但是由于它们的数据库是独立的。因此需要通过软件接口将系统内的信息分享到系统外。

这是目前企业信息化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信息分享是被动的,需要联系,需要等待的。于是人们便产生了PLM的需求。

3.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
 目前在企业有许多PLM的解决方案。例如图3的产品信息共享解决方案;图4的PLM平台解决方案,等等。

  (1)产品信息共享解决方案

该方案的技术要点是集成多数据库,参考图3。其目的是,系统内外共享产品信息。简述图3的工作原理。

  图3 PLM数据库集成方案

产品设计图和EBOM共享。当产品设计与产品工艺设计交集时,产品设计工程师与产品工艺设计工程师共享“产品设计图和EBOM”,可以消除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之间信息的等待时间。

产品工艺路线和MBOM共享。当产品工艺设计与产品生产制造交集时,车间(或加工中心)和产品工艺设计工程师共享“产品工艺路线和MBOM”,可以帮助生产线精准备料、精准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库存信息共享。当客服中心与车间(加工中心)共享“产品库存信息”时,可以帮助客服中心动态跟踪产品的库存信息,做到精准发货,提高客户满意度。

显然图3,是最简单最可操作的PLM解决方案。在网络互联、系统互联的基础上,只需要集成数据库就可以了。

(2)PLM平台解决方案

图4方案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共享产品信息,另一个是共享产品任务单信息。方案的技术要点是在数据库集成的基础上,增加任务单的查询功能,做点软件开发。

  图4 PLM平台应用解决方案

图4是一个多数据库、多任务信息集成的平台。它在图3的基础上,利用PLM平台信息共享特点,实现协同工作。其工作原理如下。

产品设计任务单共享。通过PLM平台,产品设计工程师和产品工艺工程师可以共享“产品设计任务单”跟踪产品设计过程,相互沟通,切磋技艺,协同产品设计,从而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

产品工艺任务单共享。通过PLM平台,车间(或加工中心)的技师可以共享“产品工艺任务单”跟踪产品的工艺设计过程,相互沟通,切磋技艺,协同产品工艺设计,从而缩短产品工艺设计周期,提高产品的加工质量。

生产定单与销售定单共享。通过PLM平台,客服中心与车间(或加工中心)共享采购、生产、销售定单的信息,可以帮助客服中心准时发货,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客户需求信息共享。通过PLM平台,产品设计工程师们与客服中心可以共享客户需求信息,帮助产品工程师进行产品的更改,甚至共同设计定制产品。

当然PLM的延展性是很强的,例如衍生供应链管理的解决方案;拓展企业资源计划的解决方案,等等。但是最简单最可操作的还是这两种。

4.总结
  PLM应用技巧以产品的形成过程及信息系统为主线的,通过信息分享和共享的特点,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另外PLM应用的集成性、平台性与软件开发并举,让人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内容、流程、信息的真实性及可操作性。

企业级BOM项目建设

导读:BOM管理是汽车制造商一个普遍的管理难点,对于国内汽车制造业而言,更是制约了企业业务目标的达成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企业级BOM项目建设背景   企业级的BOM体系在整车厂起到信息“脊椎”的作用,因而也被称为制造企业的DNA,是贯穿于企业业务始终的核心要素,可以抽象成企业级的系统,该系统既是支撑整车开发、制造过程的核心系统,也是IT的核心系统。 汽车制造业本身的行业特性与所面临的业务环境挑战这一客观原因,企业产品BOM问题所造成的困扰,在汽车制造行业显得尤为突出,比如: (1)市场对产品多样性需求的增长,导致了汽车平台、车型和配置数量的急速增加; (2)日益提升的技术不仅大大增加了汽车零部件的数量,也增加了对零部件设计的管控难度; (3)汽车生产产量大及精益管理对制造与物流有更高的要求,而BOM数据是物流与制造管理的基石; (4)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的研发与制造在质量、时间和成本三要素上不断提升,因而对BOM管理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从企业的业务应用来看,对BOM数据的应用已渗透到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从工程、工艺到采购/供应、制造、物流、售后和财务,以至于CAE仿真、KD件生产出口、部件深度重用和成本工程等,都对BOM管理有着不尽相同的需求,或者说,要求有不同状态及形态的BOM数据来支持各自的业务运作,而作为企业运作基础的整车BOM数据又被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准确性,这都增加了BOM管理的难度。 所以,BOM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持续提升是整车制造厂商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它直接影响了企业加速产品盈利目标的实现。   二、行业发展概要   企业对于BOM的管理难以有个标准模式,各企业基本是随业务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身业务模式的BOM管理体系。有些企业的BOM系统已经历数十年,仍在不断改进或逐步替换升级,如通用的GPDS系统;有些则投入大量资金与资源,走了许多弯路后开发了全新的系统,如丰田的SMS。但是,所有这些著名厂商的BOM系统往往蕴含了其业务管理的精髓,都是由企业针对自身的业务运作模式而自行开发的。 国内如东风(已经建立的CV-BOM数据管理)、福田(正在请IBM公司建立BOM体系)等企业都在加强BOM能力的建设工作。 综上,BOM管理是汽车制造商一个普遍的管理难点,对于国内汽车制造业而言,更是制约了企业业务目标的达成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业界有个较为权威的结论:BOM管理领先的汽车制造企业,较之于BOM管理不佳的企业更能够达成产品开发和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从而推动产品盈利。一般来说,前者达成目标的几率是后者的两倍,统计数据表明大致在89%对35%的量化指标。 因此,国际上很多著名汽车制造商不遗余力地投入大量资源以完善并提升企业的BOM管理能力,把先进的BOM管理体系作为其市场竞争的利器。   三、企业级BOM系统定位   企业级BOM系统贯穿从规划、设计、工艺、制造、物资采购、备件和售后服务各业务领域的企业级管理系统,为各业务领域提供产品定义主数据。在产品研发BOM数据的基础上,整个企业各业务领域共享一套BOM数据,分别将本业务部门需要共享给其他业务领域需要的产品属性进行维护,并且以BOM数据作为驱动器来触发产品设计的各领域业务活动。同时,企业级BOM系统不是取代各业务处理系统的系统功能,各业务管理功能作为各业务领域内部的管理系统来处理,不包括在企业级BOM系统中: ●财务管理、成本核算、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物流和仓储管理、设备管理等业务管理功能应在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或单独的物资管理系统中实现; ●销售活动和客户管理、客户接触及销售活动管理、客户分析、销售及合同管理、售后服务活动管理、备件计划、备件采购和物资管理、备件图册管理、车辆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业务活动应在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EPC(电子零部件图册系统)、DMS(经销商管理系统)中实现; ●设计研发的项目活动如计划管理、任务跟踪、阶段交付物管理等应在项目管理系统中实现; ●工艺规划和工艺管理业务活动包括工艺规程、工艺卡片、工艺定额等应在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系统)中实现; ●生产现场的生产管理活动包括生产排程、工单管理、投料控制管理(关重件、易损件跟踪)、车间管理、设备管理、现场质量管理等应在MES(制造执行系统)中实现; ●物资采购过程中的相关业务活动包括寻源定点、供应商招投标、采购合同、供应商评价等业务活动应在电子采购系统中实现。   图1 企业级BOM系统定位 四、BOM系统管理流程设计思路   产品规划和产品定义的结果(型谱)应充分贯穿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的整个价值链,市场和销售业务策略也应以产品规划为基础进行相应调整。 ●BOM数据应贯穿产品规划、研发设计、工艺设计、制造投产放行、物资采购和配送、备件及售后服务等业务领域,使得产品数据从源头开始一脉相承,减少数据的重复录入和二次处理。 ●BOM数据不仅要包括产品、零部件及所属关系信息,还需要包含产品辅料、工艺路线、工位、主辅料定额、供应商及技术协议相关信息,还需要将成本、备件等相关信息一并纳入到BOM系统中进行管理。不同类型的数据如产品及零部件信息、工艺信息、供应商信息、备件信息、制造信息等应明确责任单位;系统要能够对不同领域信息维护设置相应的权限。 ●产品数据(BOM数据)要覆盖所有车型及用户特殊订单的要求,实现产品数据的集中管理。图文档、技术资料等由现有的PDM系统及VPM系统管理。 ●实现产品数据在一定产品层级下的配置化管理,系统可以按照产品型谱规划中层级定义产品,以实现整车的可配置化管理。在配置化方案中,对大部件、模块或零部件都可以进行相应的配置。 ●尽量保持原有资料体系的主要编码体系,如有不能满足BOM系统实施而带来资料体系管理要求的编码,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修改或制定满足业务发展要求的相应标准和规范,并结合BOM系统的实施而推行。 ●产品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应能够按照BOM成熟度和不同阶段进行标识,以方便产品数据管理要求。 ●规范统一的企业产品数据变更体系。在未来变更设计中,应根据BOM数据的不同阶段的特性规范设计统一的产品数据变更流程,并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变更实现不同的变更流程。 ●在制造BOM的管理流程中,统一各个分制造基地的制造BOM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但考虑到目前公司的生产组织管理及物资采购和配送等业务在三地的差异性,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适应各制造基地的差异性,制造BOM允许按照不同制造基地维护制造BOM信息统一管理、统一放行、断点统一管理、各地分别跟踪等。同时,还能够支持投产控制对总装线的更多业务支持。 ●产品数据管理流程设计应在满足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尽量简化或并行处理,并使用系统中的电子审批流程取代目前的手工、纸质流程。   图2 BOM系统管理流程 五、企业级BOM系统与外部系统集成总体方案   据企业级BOM系统的定位,BOM系统不能取代各业务领域的管理系统,BOM系统通过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集成和数据交换,将作为企业产品定义主数据的载体,为其他业务系统提供产品定义主数据,BOM系统是企业产品研发流程的触发器,并为企业运营OTD(销售到交付流程)提供产品定义主数据,支持企业运营的高效运行。 (1)BOM系统与PDM、VPM的集成 BOM系统与PDM、VPM的定位:BOM系统负责BOM数据的管理、零部件数据、产品配置、变更管理;VPM负责三维数模的管理和协同设计管理;PDM负责图文档管理和审批发放。 BOM系统向PDM和VPM发送零部件信息,进行零部件数据的同步。在发生变更时,BOM系统向PDM、VPM发送变更信息,VPM接到变更信息后进行3D数模/2D图纸的更改并进行三维审批,VPM向PDM发送二位图纸数据,PDM负责图文数模零件的图纸更改和审批发放,在数模和图文档更改完成后向BOM系统传送更改后的数模版本、图纸版本信息。BOM接收到3D数模/2D图纸变更后,继续进行变更处理流程。 (2)BOM系统与物资系统的集成 在BOM管理系统中,零部件供应商及其相关信息也是各业务领域非常需要的数据,因此需要在BOM系统中维护零部件供应商的相关信息。BOM系统与物资系统的集成主要是从物资相关系统中获取供应商基础信息、零件供应商信息及供应商份额、合同价信息。 (3)BOM系统与CRM系统集成 BOM与CRM系统的定位为:BOM系统负责产品和选装件的配置,CRM负责合同录入、合同审批、合同签订、需求汇总、生产计划、生产交付等OTD流程的主要业务。BOM与CRM系统的集成数据流为:BOM系统将销售部门根据客户要求选择的车型和选装项(组合为整车物料号)及配置说明传送给CRM系统,CRM系统以此作为客户合同的依据进行后续的合同处理;在正式合同签订后,将合同主信息和车型及选装内容(整车物料号)传送给BOM系统;CRM在生产计划生成后将合同号及所包含的VIN码、车号传送给BOM系统,BOM系统建立VIN码与BOM数据的对应关系,以方便各业务部门查询。 BOM系统还将向CRM系统中传送零部件的基础信息作为CRM系统的主数据。 (4)BOM系统与条形码系统集成 目前使用的条形码系统是生产单位用于生产计划和物料清单管理,主要是生产现场用于指导生产和物料配送的系统。 BOM系统与条形码系统的集成主要是BOM系统向条形码系统传送BOM数据,包括车型的制造BOM的配套表及变更信息。 (5)BOM系统与未来其他系统的集成接口 对于未来的ERP系统、EPC系统、MES系统、车联网系统等尚未建设的系统,BOM系统将开发标准接口,将BOM系统所具有的BOM和零件数据传送给各系统,未来各系统直接调用接口,根据各自需要获取数据。…

中小企业PLM系统

导读:中小制造业企业作为中国制造业工业体系的主体,推动其产业升级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本文就中小企业的PLM应用背景以及中小企业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应用PLM系统进行了探讨。   1 中小企业的PLM应用背景   1.1 当前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和政策上的大力扶持,PLM系统在各大型制造业企业引进实施后,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强有力的助力企业迎接研发管理领域的挑战,也为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可靠的前景引导和宝贵的应用经验。当前中小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行业信息化水平差,致使产品质量基础薄弱,出现多销少利、经济增速效率过缓的现象。中国制造企业协会刊文《立足供给侧改革,发展先进制造业》也确认了这一点。朱森第教授说:“现代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满足定制化的要求、提高效率质量、优化环境、改善我们的作业环境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因此,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步推进的政策环境,人为因素影响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提高,中小企业的PLM系统实践势在必行。 1.2  当前中小企业的结构及其优缺点 图1 纵向分布的树型企业结构   如图1所示,当前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企业结构以纵向的树形结构为主。各部门与各生产环节之间按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模式进行任务分配和数据反馈,根节点和各分支节点是各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实行上传下达的组织结构。 树型结构的优点: (1)结构比较灵活,易于网络扩展; (2)故障诊断与排除比较容易。 树型结构的缺点: (1)一旦问题出现于根节点,则整个网络运行停滞,而纵向的结构面对横向的冲击,比如人事变动、政策变动、经济环境等,会形成企业巨大的潜在风险; (2)随着企业发展,各职能单位日渐臃肿,各成体系,横向信息交流受阻。节点容易干扰命令,易走向管得太多和管得太少的两个极端; (3)职能部门缺乏弹性,面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增大了管理成本; (4)全局观念缺乏,难于协调各职能部门,统一指挥能力容易被削弱,促使多头领导的形成; (5)产品开发管理效率低下,由于缺乏执行结果的可见性、存在过多的项目追踪、沟通会议及跨部门合作时产品数据不同步等造成项目周期变长和资源浪费。 树型结构虽优点突出,但缺点也日益暴露,严重地窒碍了企业随着技术更新推进的技术升级,而当前PLM系统在世界各国大型企业应用得已比较成熟,因此PLM系统实践的引入对中小企业非常之必要。 2  PLM系统是支撑中小企业稳定成长的关键   当前PLM作为最先进的可以实现以整体性和全局性为出发点,实现最大限度以最低成本跨越时空、地域、供应链的信息集成系统,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利用分布在企业资源计划ERP 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供应链管理SCM系统(Supply chain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CRM 系统(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Product Data Management)、智力资产管理IAM系统(Intel lectual assets Management)等中的产品数据和企业知识资产,  如图2所示,实现了面向需求的制造和面向制造的服务。 图2 面向需求的制造和面向制造的服务   制造业门类众多,产品繁杂。因此,其系统价值取决于PLM在企业内,能否与SCM、 ERP、CRM、IAM等系统集成,组成以PLM为主体的系统生态。在实施PLM系统时也不必全部并用,由于各企业问题的不同,针对具体需求,提供不同系统组合的不同方案。如图3所示,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按需重用。其组合主要包括以企业资源规划为出发点组成的PLM系统、以供应链管理为出发点组成的PLM系统和以营销关系管理为出发点组成的PLM系统。 图3 贯穿产品整个生周期的PLM   以企业资源规划为出发点组成的PLM系统通过PDM系统,为MRP系统提供针对需求的材料清单(BOM),而制造BOM和工程BOM有序且互相嵌套的沟通机制,使财务与项目管理(Financials Program Management)、人力资源与项目管理(HR Project Management)、采购与项目管理(Purchasing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