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的信息化数智化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 建筑业信息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微型机的出现,一些简单的工具软件先后推出,建筑施工企业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辅助办公,主要是以文字处理、表格打印以及资料管理为主的简单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至20世纪90年代,基于业务管理的应用软件相继推出,如财务管理软件、预算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这些软件的出现推动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进入以解决局部业务管理为主的发展阶段。但是这些专业软件相对独立,只能满足单个岗位的应用,这也使得一些企业开始构建局域网,通过办公环境的局部网络化,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成熟,为各类软件的整合与集成提供了基础,建筑施工企业开始基于业务管理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了互联网与管理信息协同化、集成化的应用。 一、信息化发展历程 1. 国际:信息化六阶论 目前,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比较权威的说法是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的信息系统进化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诺兰在1974年首先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四阶段论,经过进一步验证与完善,又于1979年将其调整为六阶段论,分别是: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国际:信息化六阶论 (1)初始阶段主要特点:组织中仅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少数业务部门。 (2)普及阶段主要特点:信息系统在企业快速发展;新问题凸显(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 (3)控制阶段主要特点:企业意识到信息化荣誉问题,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信息系统建设速度有所放缓;此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4)集成阶段主要特点:企业开始尝试建立门户或统一办公平台;企业内部开始尝试实现数据统一。 (5)数据管理阶段主要特点:唯一的数据库;标准的企业数据字典;唯一的应用平台。 (6)成熟阶段主要特点:信息化应用涵盖企业各个方面;信息化成为企业管理的必要手段。 2. 国内:信息化发展四阶段 平安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鲁贵卿同志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专业软件信息化、业务部门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集成、大数据应用阶段。 国内:信息化发展四阶段 专业软件信息化阶段是以“岗位级”应用为主,主要是利用各类工具软件,实现计算机辅助软件;计算机辅助结构计算、工程预算、钢筋下料、工程算量、模拟施工、3D建模、测量定位、图像处理;文字、图表处理电子化(办公软件)等。 业务部门信息化阶段是以“部门级”应用为主,主要是利用基本标准化的管理系统产品,实现业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较好融合,将冗余的信息进行梳理,初步建立数据管理的概念,逐步实现对系统进行“定制化”的优化。 企业管理信息集成阶段是以“企业级”应用为主,主要体现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体系融合,整体性企业数据贯通的集成管理系统初步尝试。 大数据应用阶段是以“社会级”应用为主,这是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也是“互联网+”真正内涵所在。目前,部分优秀的大企业集团在“互联网+”的鼓舞下,已经开始未雨绸缪,组织专门力量与IT产业的专业公司联合研究,积极探索,寻求突破和进展,这势必会引领和推动整个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由此可见,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是根据当时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来建设,逐步递进的过程。我们一定要了解企业当前处于哪一个成长阶段,才能更好的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并做好信息系统规划。 二、信息化建设价值与成果 建筑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战略任务,信息化的过程不是将制度在信息系统中直接反映出来,而是两者的创新与变革,做好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重塑流程管理、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从而支撑企业战略发展。 信息化建设价值 1. 信息化建设价值 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实现降本增效。信息化的建设提升了企业业务流程运行的效率,能够统一项目经营成本分析的方法和口径,用现代手段实现人力、资金、物料、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配置和协调,对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促进精细化管理,推动企业效率和效益的“双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在国外建筑业企业中凡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公司,施工进度提高50%,施工质量提高40%以上,而施工设计费用和人力费用却分别减少15%-30%和5%-20%。 智能决策、风险预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借助信息化平台的数据收集,建立企业关键指标库以便指导后续项目投资控制和过程控制,从而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信息技术的优势下,对企业经营和项目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监控,从施工现场到企业管理层面的全部信息以系统化、结构化,使管理层能够及时查询工程进展情况,从而为项目管理提供定量的数据分析,为管理者进行企业决策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参照,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支撑,也促进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迅速的预测、分析、防范和控制,为企业战略执行提供强大动力。 产业生态协同化,为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建筑企业通过将信息化与数字化能力转化为企业资源优势,依托数字化平台能力构建工程数字化生态圈,推动工程设计、采购、建造、调试、运维等各环节的无缝衔接、高效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数据贯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形成新设计、新建造和新运维,带动建筑产业发展和催生建造服务新业态,如政府平台、行业监管、金融税务等社会化数据平台集成应用等,打造互利共赢的价值网络,构建跨界融合的数字化产业生态,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整个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 信息化建设成果示例 流程管理是将更好的工作构想制度化,提供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制度的在线化、可视化,以首尾相接、完整连贯的整合性业务流程来取代被割裂的、不易看见也难于管理的破碎性流程。流程的制度化、在线化、可视化可以直观的反映各流程环节的关联关系,为流程重塑提供了前提保障。流程重塑是对业务流程动态过程的创新与优化,是从根本上对原来的管理业务流程做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把垂直的直线职能型管理业务流程结构转变成平等的流程网格型结构,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将产生全方位的变化。流程重塑虽然只是从业务流程着手进行改革创新,但它的影响却超过流程本身,进而涉及组织结构变化、人员素质和企业文化的提高等方面。 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质是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的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资源,使决策层能及时掌握企业运营情况,准确把握市场机会,更好地组织企业的人、才、物等资源。资源整合的核心是利用好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开展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管理的最佳手段,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标准化、流程标准化、信息共享化,使数据口径保持一致,从而提高部门之间的协同效率,同时对企业业务经营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升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决策层提供有效数据服务,使管理者的决策更加科学,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通过对外部信息的捕捉开展对标管理,使企业更好的掌握竞争对手、业主等信息,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更好的准确分析和研判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实现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 三、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断与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相融合,使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管理和组织模式以及业务管理流程发生了快速转变,企业信息化管理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企业信息化主要呈现出五大特点: 企业信息化五大特点 一是以人为本的社交化管理信息系统; 二是更强大的供应链协同能力; 三是集成化、智能化程度更高; 四是移动化、场景化使得用户体验感更好; 五是按需使用的信息化服务。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也面临着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挑战,如何升级企业信息化管理,推行网络化、智能化建造,加快“互联网+”行动,提高项目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成为了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站型升级的首要课题。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呈现几个发展趋势: 1. 信息化应用呈现集成化、移动化、场景化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正推动企业信息化进入一个集成化、移动化、场景化的全新阶段。集成化应用打破了“信息孤岛”,信息系统真正成为有机整体;移动应用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访问系统,显著提高协同效率;采用轻量化微服务技术,根据不同业务场景,提供个性化应用功能,满足不同角色业务场景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2. 大数据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热点 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已超出了传统信息技术基础架构的处理能力,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严峻的数据管理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大数据的规划和建设,开发使用这些数据,释放出更多数据的隐藏价值。通过大数据战略规划,可以帮助企业明晰大数据建设的整体目标,建设蓝图,并将蓝图的实现分解为可操作性、可落地的实施路径和行动计划,有效指导企业大数据战略的落地实施,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3. 信息安全在信息化建设中受重视程度提升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类应用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营模式已经由传统模式逐渐向网络经济模式转变。网络的开放性、互联性、共享性,以及随着远程视频会议、远程现场监控等新兴业务的兴起,使得信息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信息安全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续实施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以信息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办公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为防护对象,从管理和技术角度来设计和建设信息安全项目,大幅提高集团(局)对信息安全事件风险的预警和响应能力。 4. 提示信息技术管理能力成为未来企业关注的重点…

智慧工地进度管理

智慧工地当前建筑行业项目管理的“一号工程”。智慧工地通过各种传感器、监控设备和智能化系统,实现了对建筑工地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在智慧工地中,项目进度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一、项目生产进度管控 生产管控是指有组织、有计划的协调生产关系,有效利用生产资源、合理组织施工生产,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 在传统的建筑工地中,项目进度管理通常是由项目经理来负责,通过手工记录和沟通来实现。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例如信息不准确、沟通成本高、数据更新缓慢等问题。而智慧工地项目进度管理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智慧工地平台之项目进度管理 智慧工地平台之项目进度管理: (1)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2)结合项目一线当前生产管控重点; (3)以分部分项、检验批划分为基础; (4)生产进度为主线、工程数量管理为源头; 利用各种传感器和监控设备收集实时的数据,通过信息化技术将业务过程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实现过程产值计量、材料消耗、分包计量的过程管控和实际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同时伴随系统的应用,不断积累企业生产要素大数据,可以准确地了解项目的进度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从而确保项目的时效性。 智慧工地之进度管理 二、主要管理指标设计 生产进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两个方面目标: 生产进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两个方面目标 一是企业级生产监控看板,通过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实现集团(局)生产管理数据分析,产值、形象进度统一同步,生产管理逐级穿透,预警偏差分析溯源; 二是项目级生产管理工具,通过使用项目生产进度管理系统,规范基础管理工作,实现项目现场生产管理数字化、信息化。 主要管理指标包括: 主要管理指标 1. 项目产值 分析项目合同额、开累完成产值及开累完成产值占合同额百分率。 2. 形象进度 根据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铁车站工程、盾构区间工程、管廊工程等不同专业,分析项目各单位工程中主要分部分项工程形象进度完成情况。如隧道工程形象进度,还可自行判断步距是否符合安全步距要求,若步距超标,则形象进度分析图上即刻显现不同颜色的报警信息。 3. 工期节点 分析合同工期、实际开工日期及剩余工期,同时重点分析项目具体的重要工期节点和控制性工期节点。 4. 节点预警 分析项目关键节点从项目首次策划至最新调整计划时的具体情况,及该项目关键节点的实际运行状态。 5. 进度报告 以日报、周报、月报或自定义报表形式展现项目各阶段的施工情况。 6. 工程动态 从项目策划管理、履约督导和考核表彰等方面反映项目履约管理动态。 7. 施工记录 以完成施工任务为基准,记录每日完成施工任务量、天气、温度、湿度、环水保、质量及安全情况等。 三、主要功能应用设计 主要功能应用设计 1. 项目产值 现场责任工程师通过手机APP及时记录现场施工任务量完成情况,系统自动统计分析每日完成产值,自动统计形成日完成产值、周完成产值、月完成产值、季度完成产值、年累完成产值、开累完成产值。 2. 形象进度 从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铁工程、盾构工程、管廊工程等专业中选择符合项目特点的专业工程进行形象进度分析。 3. 工期节点 梳理项目总体工期计划,确定以合同工期节点为重要工期节点,以集团(局)、子(分)公司规定的关键性工期节点为控制性工期节点。通过实际工效与理论工效的对比分析,判断关键节点能否按期完成。如有滞后,则根据预警条件设置系统会自行判断向各层级管理人员发送短信预警信息。预警条件按履约风险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集团(局)层级,二级为公司层级,三级项目层级。 4. 进度报告 自动生成日报、周报、月度,项目管理例会可直接采用数据进行分析汇报。支持导出Excel文件实现再编辑,提高业主、监理单位的数据报送效率。 5.…

产品研发数字化转型(PLM)

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出发,研究“数字化转型”的时候,人们总结出一套普适的规律、要素和模式,并特别强调数据的核心价值和驱动力角色。即使把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打开来看,这些规律也同样适用,但研发环节似乎是个例外。

的确,研发是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最不一样的环节,大多数数字化转型的理念、逻辑、模式和工具,都不再适用于研发。而且,工业研发对今天的中国又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仿制轻松安逸,原创千难万险,中国工业自主研发的道路充满艰辛。所以,工业研发的数字化转型,必然是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上甘岭”。

数字化转型本质是技术驱动的业务变革。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并不在“数化字”,而在于“业务”,是业务要转型,数字化只是新业务的新载体,所以不能“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真正有价值的数字化转型,都是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业务的升级甚至变革,研发的数字化转型也是如此。

从理想模型到数字化蓝图

我们认为,所有复杂产品的研发体系都存在一个理想模型,研发数字化转型的蓝图应该基于该模型来设计,从而形成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方案。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就是研发体系向理想体系进化的过程。

根据现代产品研发特征,我们提出企业完整研发体系的理想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是由协同、管理、开发、知识和共享五个层次构成的多V模型。

图1.研发体系理想模型

本模型包含了完整的研发要素及业务构件,其中的每一个矩形或菱形就是一个业务构件。任何一家研发型企业的业务模型都是本理想模型的子集或某个成熟度级别。越是复杂产品的研发,或企业成熟度越高,其业务模式就与本模型越一致。对于简单产品的研发企业,其业务现状是这个模型的子集。对于研发成熟度不高的企业,其业务现状是这个模型的较低成熟度状态。

研发体系理想模型是研发型企业发展的对标模型,可以指导我们进行业务模式规划、能力规划、知识(资源)规划以及数字化规划。与此对标,本企业所欠缺的或不完善的业务构件,就是我们未来应该建设的内容。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可以形成研发体系未来建设和完善的计划和步骤,这样将形成体系的长远规划。

理想模型的提出,有助于解决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道难题:数字化部门难以从业务角度出发规划、建设和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导致数字化和业务两张皮。理论上讲,理想业务模型中每个业务构件可以转移到一个数字化系统中。因此,我们可以一一对应地提出每个业务构件的数字化系统,填入图2的右边框架中,就形成了研发数字化蓝图,甚至我们可以针对某企业或行业提出每个系统的参考系统。

图2.从理想模式到数字化蓝图

通过与理想业务模型对标,获得企业研发体系的发展规划,进而获得数字化转型规划。通过研发体系的进化节奏,可推导出数字化转型节奏。

在研发理想模型中,根据业务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对模型中所涉及的业务进行归类。以此为依据,对研发数字化蓝图的子系统做相应归类,形成最终的数字化研发平台的应用架构,如图3所示。。

图3.数字化研发平台

数字化研发平台既是数字化研发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研发体系数字化转型的载体。理论上讲,所有的研发业务构件都数字化之后,研发人员不需要离开本平台,就可以完成产品的研发和设计。需要说明的是,数字化研发平台并非是一套软件,而是一系列数字化系统构成的集成化平台。根据企业的数字化研发目标,基于云计算架构,利用面向服务的柔性集成框架,将企业所有与研发有关的数字化系统协同整合,形成数字化研发平台。这些系统除数字化研发体系咨询和建设方所提供的系统外,还包括第三方系统、企业已有系统和未来引入的系统。

研发数字化转型“三级跳”

企业的研发数字化转型无法一蹴而就。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使命及研发战略的差异,使得其数字化研发所处的状态不同,其所选择的研发数字化转型的方案需要与其状态匹配。对研发数字化转型进行规划时,需要确定:依据目前技术水平,在可预期的有限时间内,体系建设所能达到的蓝图,并制定合理的建设路线。

通常来说,研发数字化转型需要经过“三级跳”,每次跳跃的模式不同,分别是:1.精益转型;2.正向变革;3.智慧革命,如图4所示。

图4.研发数字化转型“三级跳”

在数字化研发的不同阶段,达到不同的进化级别,分别是精益级、正向级和智慧级。不同阶段的主驱动力有所差异:

  • 精益转型的主驱动力是数字化流程;
  • 正向变革的主驱动力是数字化模型;
  • 智慧革命的主驱动力是数字化知识。

不同进化级别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转型特征

  • 精益转型阶段主要采用的是流程工程手段;
  • 正向变革阶段主要采用的是模型工程手段;
  • 智慧革命阶段主要采用的是知识工程手段。

不同级别获得的转型效益不同

  • 精益转型阶段获得的效益是效率提升;
  • 正向变革阶段获得的效益是创新能力;
  • 智慧革命阶段获得的效益是反脆弱性。

一级跳:精益转型

在精益转型阶段,研发流程数字化是关键特征。本阶段需要把研发流程显性化,并在研发管理软件中建立数字化形态的流程,然后将已经确定性的研发任务、研发工具、显性知识和质量要求,与研发活动紧密绑定,使其深入融合在研发流程中,消除两张皮现象,让工具、知识和质量真正发挥实效。本阶段,研发体系获得最大效益是效率的提升。

中国某船舶工业研究院基于精益转型思想,完成了研发模式转型并取得实效。

第一,通过精益研发框架的构建,规范了研发流程、协同研发数据,实现产品研发的流程化和标准化,使研发工作按照流程开展,使研发过程可视、可控、协同和协调;

第二,完成了研发数字化工具的体系化建设,让每个研发活动都具有数字化工具支撑;

第三,通过对产品研发知识的梳理,构建了数字化形态的专业知识库,实现了数字化知识和数字化流程的伴随;

第四,完成了产品研发全生命周期中所有质量资源的数字化,让质量管控策略落实到数字化流程的每个关键工作包。

二级跳:正向变革

在正向变革阶段,产品模型数字化是关键特征。本阶段,沿着系统工程V模型,从涉众需求开始,经过需求定义、功能分解、系统综合、物理设计、工艺设计、产品试制、部件验证、系统集成、系统验证、系统确认、产品验收全过程,完全用数字化模型表达产品的所有信息,在消除二义性、减少质量隐患、高效协同和积累成果方面都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本阶段,研发体系获得最大效益是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美国,从NASA到先进工业企业,基于系统工程和正向设计方法进行产品和系统的研发和制造,已经至少有60年的时间。2018年美国国防部正式对外发布国防部数字工程战略。借助此工程,美国国防部使现有采办流程和工程活动提升为基于模型驱动的集成化实践,极大提升生命周期各阶段分析能力和决策水平,支持武器系统的快速规划、敏捷设计、高效制造与精准保障,使美军超越快速变化的威胁和技术进步,更快地向作战部队交付先进能力,同时更具经济可承受性和持续保障性。

三级跳:智慧革命

在智慧革命阶段,研发知识数字化是关键特征。本阶段,将研发过程所有活动需要的所有类别的知识进行梳理,利用各类知识加工方式对其进行增值加工,形成数字化形态的智能知识插件,通过智能匹配的方式融入到与之高度匹配的研发活动中,使得研发活动完成过程由数字化、自动化的知识所支撑。另外,通过建立与物理产品实时互动的数字孪生体,利用数字孪生体持续进化的生命体特征,持续提升物理产品的智能化特征。本阶段,研发体系和智能产品获得最大效益是反脆弱性的提升。

欧盟在利用知识工程建立复杂产品的研制体系方面卓有成效。近年来,欧盟通过企业间合作开展覆盖产品整个研制过程的虚拟企业跨域协同研制体系建设,以空客公司为主组织的某项目是典型代表。这是欧盟委员会共同资助的数字化项目,是欧洲航空工业协会(AECMA)航空远景框架内容的一部分。本研制体系强调知识工程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应用方法,除了将资深专家的经验整理形成情景相关的、自动搜索和推送的、经过增值加工的自动化知识外,还将各种最佳实践与研制过程的各个子体系紧密连接,最终提供了一个基于知识工程和系统工程的协同工作环境,包含了分布式并行工程方法及知识管理方法的虚拟产品设计和验证平台,支持数字孪生飞行器和数字孪生发动机的研发。

研发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总结来讲,在精益转型阶段,企业的主要矛盾是资源松散、模式落后,需要通过流程聚合资源,提升效率;进入正向变革阶段,即研发模式精益转型之后,企业的主要矛盾是创新模式和技术能力的缺乏,本阶段亟需创立正向模式,补强创新能力;在智慧革命阶段,企业的研发模式已经优化,创新能力已经建立,其主要矛盾是缺乏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随需应变的柔韧特性,亟需通过对知识灵活、充分和智能化的应用,让企业降低对组织稳定性的依赖,人员和知识协同工作,并随着价值的变化而灵活聚散。

图5.研发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最终绘制出工业企业研发数字化转型框架图,如图5所示。通过流程工程、模型工程和知识工程等核心工程的开展,可实现企业精益模式转型,建立正向设计能力,同时规划未来智慧发展路线,最终建立面向智能制造时代的现代工业研发体系。全图呈现出“信息化在左,数字化在右;知识在前方,智慧在远方”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