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产力构筑增长新动能

导读 数字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新型能力,正引发人类认知新规律、发现新现象、创造新事物等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必然会对产业创新、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产生深层次影响。 1 产业创新 从实验验证到模拟择优 人类社会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论已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观察+抽象+数学”的理论推理阶段,到“假设+实验+归纳”的实验验证阶段,再到“样本数据+机理模型”的模拟择优阶段,目前已进入“海量数据+科学建模分析”的大数据阶段,就是采用“数据+算法”的模式,通过大数据去发现物理世界的新规律。 在传统的产业创新中,无论是产品研发、工艺优化还是流程再造,都要进行大量实验验证。通常来说,实验验证过程复杂、周期长、费用高、风险大,产业创新往往是一项投入大、回报率低的工程。数字生产力对人类社会最大的改变,就是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理世界不断数字化,并在赛博空间建立虚拟镜像,赛博空间的实时高效、零边际成本、灵活构架等特点和优势,为产业创新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 从效率来看,基于数字仿真的“模拟择优”,使得产业创新活动在赛博空间快速迭代,促使创新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组和优化,大幅缩短新技术产品从研发、小试、中试到量产的周期。 ◉ 从主体来看,基于数字仿真的“模拟择优”,推动了大量数字平台的产生,降低了创新创业的门槛和成本,使得大众创业者能够依托平台,充分利用产业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直接参与到产品构思、设计、制造、改进等环节,真正实现现实意义的万众创新。 ◉ 从流程来看,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需求—数据—功能—创意—产品”链条数据联动的逆向传播,生产过程的参与主体从生产者向产消者演进,个性化定制模式的兴起让消费者全程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消费者在产品过程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以往以生产者为中心的正向整合生产要素的创新流程,正在向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逆向整合生产要素的创新流程转变。 2 经济发展 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中,主要是强调单一产品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的平均成本会逐步下降,这是一种追求单一产品成本弱增性的规模经济模式。 数字生产力的发展,则更加强调在资源共享条件下,长尾中蕴含的多品种产品协调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企业、产业间的分工协作带来经济效益,这是一种追求多品种产品成本弱增性的范围经济模式。在数字生产力带来的范围经济发展中,生产运行方式、组织管理模式、服务方式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 生产方式柔性化。数字生产力的发展,使传统的机械化生产方式被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自动化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刚性生产方式向柔性生产方式转变,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及时地在一个制造系统上生产各种产品;使大规模集中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个性化定制的按需生产方式,打破工业化与个性化的矛盾点,实现用工业化的手段和效率制造个性化的产品。 ◉ 组织管理灵活化。数字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泛在、及时、准确的信息交互方式,大幅降低信息、评价、决策、监督、违约等交易成本,带来了企业组织形态、流程、机制、主体深刻变化,促进新零工模式的兴起,带来一种以人为本的组织和工作方式:将传统的雇佣模式由“企业—员工”改造为“平台—个人”,以自组织模式取代传统管理模式,破除企业自上而下科层式架构,最大程度解放个人生产力;推动柔性化组织的形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应对环境变化;促使无边界化组织的形成,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主体的产业生态体系。 ◉ 服务方式融合化。数字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信息技术的融合深刻改变了服务业的商业模式,由此餐饮行业衍生出外卖模式,医疗行业诞生了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背景下零售和物流的结合更是发展出电商这种改变生活方式的新业态;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打破产业边界,制造企业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服务要素和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投入产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 就业模式 从八小时制到自由连接体 一个个体逐渐呈现出了自由连接体的新形态。越来越多的个体都将成为知识工作者,人人也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这将让个体的潜能得到极大释放,每个人的特长都可以方便地在市场上“兑现”。同时,个体的工作与生活也将更加柔性化。工业时代那种工作、生活、学习割裂,个体无法柔性安排,工作与生活的状态也将得到很大改变,类似于工作、生活、学习一体化的 SOHO 式工作、弹性工作等新形态将更为普遍。当然,“人人都是专家”,“人人也都必须要成为专家”,这既意味着某一能力的优异,也意味着要像专家那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 CEO”——自我驱动、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如果仍然沿用“就业”这一概念,那么目前数字经济 2.0 的就业模式,已经呈现出了几种显著的形态: 平台式就业 “平台+个人”的“平台式就业”已经成为基本就业景观。 创业式就业 数字经济2.0为个体提供了可能,是历史上最低的创业门槛。 灵活化就业 所谓“U盘式就业、分时就业”等日益普遍。 分布式就业 跨越地理距离的分布式就业,越来越成为现实。 工作生活柔性化 灵活就业将让个体可以更加柔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如果放眼更长远的未来,“个体作为经济主体的崛起”,更是一个宏大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也认为:“如果说全球化 1.0 版本的主要动力是国家,全球化 2.0 的主要动力是公司,那么全球化 3.0 的独特动力就是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全世界的人们马上开始觉醒,意识到他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可以作为一个个人走向全球;他们要与这个地球上其他的个人进行竞争,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与之进行合作。” 4 企业性质 从技术密集到数据密集 企业竞争的本质是在不确定环境下为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展开的对资源争夺的较量,对企业在劳动、技术、数据等不同生产要素构成比重差异分析可以发现,技术正逐渐向数据让渡处于企业竞争核心要素的地位。 在工业时代,人们根据产业和企业对劳动、资本、资源的依赖程度,把产业和企业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企业)。今天,这种思考问题的逻辑需要升级。在数字生产力时代,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新的行业(企业):数据密集型行业(企业)。所谓数据密集型行业(企业),就是一个行业(企业)的发展和运行对数据+算法+算力的闭环优化体系高度依赖,拥有规模化知识创造者、更广泛的智能工具以及更丰裕的数据要素资源。麦肯锡也曾提出过相关概念,认为 ICT 行业、金融业、零售业、公用事业等行业属于数据密集型行业,而低端制造业、农业、建筑业等行业则属于非数据密集型行业。 企业竞争正从要素、市场、技术等资源竞争向数据竞争转变,数据成为企业占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核心驱动要素。 ◉ 从数据资源的角度来看,当感知无所不在、连接无所不在,数据也将无所不在。所有的生产装备、感知设备、联网终端,包括生产者本身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数据资源,这些资源渗透到产品设计、建模、工艺、维护等全生命周期,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及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等全价值链,正成为企业生产运营的基石。 ◉ 从数据管理的角度来看,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经之路,而数据管理能力则是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能力。数据主导的竞争态势要求企业将数据提升至会计、财务、管理等职能同样的战略定位,并将在未来成为企业运作的基本准则。…

光伏项目成本管理失控的几个原因

 

通过对多年光伏项目成本数据分析,总结出项目成本失控的几个原因:

1、涨价。价格因素我认为归入“成本失控”不是太合理,毕竟绝大部分的“涨价”都是买方不可控的,比如这两年组件价格飞涨,但是。除了在“市场供需端”根据市场经济的价格涨落外,还有因项目管理不善导致的价格上涨,比如因为材料计划提交不及时/或者不准确,导致为了保进度不惜高价或者加价采购。除特殊情况外,这个原因对于项目管理来说,是不应该被接受的。

2、分包模式错误。总包方是比较尴尬的一个层次。尤其是光伏EPC项目,在招标时并没有图纸,只能估算一个成本,但是又基于市场竞争因素(门槛太低),很多成本都是压着底线。中标后基本都是按照固定单价或者固定总价方式进行承包,因此“上线”被完全锁死。在施工阶段,不能很好对施工队伍(专业分包/承包/劳务分包)总价控制(比如常见的变更、窝工签证甚至零星用工等)导致“下线”失守。来去之中,应该向业主要的钱没要到,应该守住的成本,没守住。

3、大乱战。很多项目抢工阶段,大乱战。成本之类的全部靠边站,管理人员越多越好,作业人员越多越好,反正就是人多力量大,哪怕一个管理人员看着一个作业人员,心里也踏实。甚至是不是还给承包队伍加鸡腿(比如设置节点奖励)。但是上面这些工作大部分都不是在项目启动之初的“成本策划”范围内。导致过程成本严重失控。

4、缺乏科学的过程成本收集、分析和控制。很多项目在管理环节,进度永远是第一位,什么成本,什么质量,都不重要,一切以“进度”为主。哪怕项目部确实设置了技术岗和成本岗,大部分时候也会被安排到“进度管理工作”或者“辅助进度管理工作”(比如后勤,打杂!)。在过程中失去了成本数据收集、分析和控制功能,在进度款现金流的掩盖下,在工程进度的热情之下,真正能认真管理成本的不多,能否冷静分析成本是否可控的人也不多。当虚假的“工程顺利”结束后,成本失控的真相才浮出水平,不过那时,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