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管理系统的价值

G企业在300个以上的研发中心设计5,000个以上的产品“零件数量超过10万,10们以上的PDM系统、5个以上的ERP系统同时作业,其经营系纸非常复杂。此外,G企业曾遭遇以下的问题。
方案概述
以知名电子机器制造商C企业为例
G企业在300个以上的研发中心设计5,000个以上的产品“零件数量超过10万,10们以上的PDM系统、5个以上的ERP系统同时作业,其经营系纸非常复杂。此外,G企业曾遭遇以下的问题。

(1)新产品上市的速度延缓

(2)设计品质的恶化及废弃成本的增加

(3)零件库存过量

因此,G企业以「达成不分场所的设计与生产据点」为改革的关键词,进行下列的改革策略。
研发管理

1.加强研发中心与工厂的合作关系
藉由设计部门与生产部门共亨最新的生产资讯及品质检查资讯,可使问题发生时在第一时间就能做出回应,使产品上市的速度加快。

2.所有生产据点同时进行量产
藉由达到在所有生产据点同时进行量产及达到ECO的同时适用,可减轻复杂的产品规格书的版本管理及M-BOM的管理作业。

3.提升M-BOM的精确度
藉由加强ERP与PDM的合作,达咸M-BOM的自动完成,可使M-BOM的精确度提升,减少量产时的混淆。

4.加强同步工程
由研发初期阶段开始,就对相关部门公开设计资讯,使相关部门可同时进行作业。此外,藉由在初期研发阶段时相关部门就能针对产品向设计部门提出建议,使设计阶段的完成度提高,便能缩减量产时的失败成本(废弃、修理)。结果,G企业,确立了全球化的设计、生产值制,并大幅缩短新产品的委托采购时间。

PLM对企业研发管理效率的提升
D企业是在全球10国以上设有工厂,并在世界各地有好几个研发中心的化学用品制造商。虽然特定产品在市场上拥有相当的占有率,而且还有不错的获利,但是顾客却越有开始使用其他公司产品的倾向,因此D企业要维持获利越来越困难。F企业经营高层分析其起因为下列的四大问题。

(1)因新产品研发消耗太多时间,使得仅有8%的产品能在顾客要求的交货期内如期交货。

(2)没有实施制品类的获利管理。结果造成超过400件的产品之中,领先的30件产品占了90%的获利。

(3)有意研发的新产品之中,约有四成在还未贩卖前就中止研发了。

(4)3个研发中心的技术并未共亨。

针对于此,F企业为了有效率地将有可获得利益的新产品上市,于是彻底进行新产品研发流程的再确认,并以下列步骤进行PLM导入。

1.为获利提升而筛选研发专案
过去为提升设计资源、设备的移动率,在未实施详细的交易调查之下,便开始进行专案研发,然而若将设计资源重点式地投入在高获利的前30名专案,以及停止无法获利的专案,便可使对主要顾客的如期交货率及整体获利得到提升。

2.专案进展状况的透明化
提高专案进展状况的透明度,使相关部门可以参考相关资讯,缩减无用的等待时间。

3.引用资料库使数据资料得以共享
给由将与所有产品相关的资讯存入整合性资料库,达成一元化的资讯管理,便可共享3个开发中心的设计技术而使设计效率提升。结果,基于上述的改革,得到以下的改善效果:

→产品研发期…约缩短60%

→营业额…约增加25%

→获利…约增加30%

→成本…约减少30%(然而,为使产品企划、设计相关强化,于是更换人才,结果增加了40%)

工厂的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之路

导读:在响应两化融合和创新的浪潮下,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一步步提升生产和管理水平。通过一家冲压企业,可以看出,要走一条管理提升、信息化提升的道路,是团队共同努力奋斗能达到的目标。企业不单单要制造产品,还要高效的制造出产品,这条路并不好走。

0 前言

在五年前,刚刚来到企业调研的时候,心中是很忐忑的。在外企干了那么久,到民营企业看生产车间的时候,没想到自动化程度这么低。设备以冲压和焊接为主,设备很多,但是几乎全部都没有以太网接口,输出数据为零,而且很多设备还是单片机,比如电阻点焊机和悬挂焊接机,夹具繁多,效率还差;在车间里面,从库房领料到工位生产,全部都是一“纸”到底;库房就是一个发货点,管理员全然不知有多少库存,只能等到年中盘点;操作工按工单生产零件,按部就班却差错奇多;企业的“特色”工艺,“独特”的插单加单流程,管理一团混乱,即便如此,每年企业却都在盈利。不用算都知道浪费多损耗大,但是企业可持续改善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来。

1 工厂初步精益化

走工厂精益化这一步,是因为工厂高层准备改革,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然后对企业内部进行升级改造。车间层面的改造是最为明显的,首先重新定义了加工区域,如冲压区和焊接区,模具维修区,质检区,物流库存区。以工序推进方向为正方向,实现多区域共同协作,单区域独立工作。规范了人员的行进流向,设置了参观通道、设备工作区域以及安全区域。整个车间组成一个“U”的开环式生产线。按照专业的工业工程方式进行疏理,使得现场的繁杂变得井然有序,废料有处理,原料有地放,产品好加工,模具有地修,人员有安全。一个普通制造工厂的规范也在慢慢成型,一改之前生产队式粗犷生产模式,步入精益生产的第一步。

图1 冲压工厂的PLM之路

2 新旧企业资源管理

企业在几年前采购过一套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比较小众,大小问题层出不穷,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需求,更换了一套正规的ERP。由于企业的人员基础不是很好,缺乏懂技术也懂业务的人员,所以在项目之初,就确定要在企业内部进行挑选,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了项目团队。她们与开发团队一起边学边改,从项目中学,到项目中干。管理思路十分明确,其出发点是同工协同。这样一来,不但开发团队更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将其加入到庞大的程序资源库中,也使得项目团队成员得以锻炼。从无到有的进步,生生把一个IT小白培养成业务大拿,工艺流程明确,程序逻辑清楚。当然,这种模式是否正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因为这是让系统适应企业本身流程的方式,企业人员上手速度很快,在短期内可以顺利上线。

给予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支持,顺利的为数据可视化和信息透明化打下基础,完成初步的建设。甚至对于在管理上也给予一定程度规范性的约束,完成有据可依、有据可查的底层搭建,对于企业的初期成长是有一定作用。但是,如果从长期角度来讲,这将是会制约企业发展和业务拓展的。如果企业打算做大做强,势必会变更原有的生产模式,走上标准化的道路,这时原先定制化的系统就会束手束脚,没法得以施展,进而废弃不用,失去存在的意义。

3 引入MES系统

新的ERP系统解决了企业采购、财务、销售和库存的一系列问题,见效非常明显,但是企业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发现遇到了瓶颈。比如焊接车间的生产状况,只能在订单结束之后才能知道是否完成,而且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和工艺参数信息;对于质量的管控并不彻底,没法知道产品的实时质量情况(完好还是报废);设备是否可用情况计划部门全然不知,停机的设备没有及时通知,导致无法顺利执行生产任务;当天的生产计划全部依据排产员的个人经验来安排,往往其他部门一个电话通知,生产计划就要重排,计划部门苦不堪言;每天早会就是各个部门的相互扯皮,维修部指责生产没报修,生产部抱怨维修不及时,质量部要求生产按时完成订单,计划部则哭诉生产根本没按时执行…各个部门的信息沟通不畅,犹如身处在漆黑一片的森林中,伸手不见五指,这才是最核心的痛点。

所以MES(制造执行系统)系统上马势在必行,但是企业却在选择MES上有了很大分歧,是选择一款成熟MES直接用,还是选择定制化MES系统适应本身?实际上,问题的核心是系统的目的性是通过使用系统来规范生产,还是基于现行的管理水平来使用系统?现在很多企业家不相信“人”,想用系统去约束和制衡人,结果系统实施之后流程被卡的死死的。由于工业基础差和生产秩序乱,平常司空见惯的“插单加单”操作,有了系统之后,没法实现了。再加上客户的订单也变来变去,最后只能弃之不用,高高挂起。所以在MES的抉择中,定制化占了绝大多数。

看上去这也是目前比较符合中国特色企业的荆棘之路。企业的项目团队继续跟进MES系统实施,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两个系统的本质区别—时效性!ERP的时效性比MES慢很多,MES关注的就是实时性,ERP则只要做到单一订单跟踪就可以,做不到件件监控。运行MES之后,最大的效果就是扯皮的事情少了,大家直接看实时订单监控就知道问题在哪,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开早会时通过每个部门实时报表,就可以针对自身部门的问题进行讨论,处理问题高效又方便快捷,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到来了…

4 步入PLM的门槛

有了ERP和MES的经验之后,企业的核心团队已经有了维护数据库以及软件配置的基本能力,关键是他们对于工厂工艺非常熟悉,这是非常难得的。作为一个零部件供应商,实施PLM是有待商榷的。

企业在PLM抉择的时候,其实主要目的是与整机厂的PLM进行配合。如果可以与整机厂的PLM可以进行数据对接,那么好处是很多的,比如有利于产品的开发设计,需求变更可以及时知晓;采购管理和供应链配合,与整机厂的系统进行联动,可以避免工厂产能过剩和冗余;及时调整设备的采购计划,生产线的柔性生产更强,甚至可以预测设备的淘汰周期,及时更新设备。再深入一层,也给企业一个居安思危的方向。由于PLM是以产品为导向,直观的数据可以看出企业本身是处于成长期,还是衰退期。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新客户,尽可能的延长产品成熟期,扩大利润。如果不能对接或者产品结构不符合要求,那么建议还是不要盲目跟风。

5 PLM的第一枪

关于PLM系统的功能选择,企业内部讨论了很长时间,也与系统集成商讨论了很久。前期的技术澄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初期觉得有点浪费,但是项目实施后才发现技术澄清是多么的重要。前期技术交流越多,越能发现问题,越能理解PLM系统的精髓和导向。所以我们把产业链的SCM(供应链管理)和CRM(客户关系管理)及时的补充上了。当时并没有搞很复杂,只针对核心供应商和重点关注客户的情况进行了数据积累。不得不说,这一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得当PLM再实施的时候,系统的灵活性和目的性更强!针对特定项目或者定制化产品时,数据分析时得心应手,再加上整个数据链是完整的,没有缺失,也使得系统运行更加高效。

图2 各系统功能选择

对于PLM中的产品而言,从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就相当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并且培育期是一个关键时期,对应的是企业的研发阶段——制造后修改,修改再制造,周期长且费工费料,甚至变更需求十分频繁。而对于纯零部件供应商而言,这其实没有必要,因为接到订单,有图纸直接做就好。这与整机厂关系紧密的企业则不同,很多时候会参与白车身的设计和制造过程,所以这部分对于企业十分重要!研发团队消耗的成本和精力,都可以抵得上后期一个订单的三分之一了。

所以说重要的是量体裁衣,知己知彼,要对本身有足够的清楚认识,才能让系统游刃有余的按企业自身节奏来,而不是盲目采购国际品牌。他们的标准框架标准流程,现阶段没有办法按中国客户的特色来定制!

6 PLM功能的抉择

PLM系统都是以模块化进行组合的,所以在功能的选择上要注意取舍。前期因为ERP和MES系统定制化的时候,并没有把系统之间界限分得很清楚,当然这也是一个小教训,所以在后期的时候,先是划分各司其职的系统就花费了大量时间,放弃了一些重叠的模块,精简了部分功能。在PLM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生产协同模块,之所以这个模块先上,是因为可以实现数据共享,信息可视化,产品生产的透明化。

假如产品的生产数据不是从设备中来,而是人为输入,那么效果就差距太大,并意味着MES系统没有起到实际效果。假如产品出厂时没有数据跟踪,核心客户没有及时反馈收货信息,那就意味着CRM系统没有起到作用。假如原料的上游供应商没有及时供货,供应链上出现偏差,那么SCM就要及时关注。ERP系统掌控资金流。PLM则通过产品的唯一码把流程从头到尾串起来,使得数据更加直观高效!

而产品在研发阶段,除了修改之外,更重要的是数字仿真,这是一个实打实的好东西,不过数字仿真需要大量的数据基础以及极为复杂的数学模型,企业团队成员多为业务大拿,学生时代的东西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所以明显有点后劲不足,再加上整机厂本身会进行大量的科学论证和验证,到企业时基本上都是论证过的产品,所以没有必要在企业的PLM系统上再做一次数字仿真,有点重复。这样一来,企业把生产协同作为主模块大力推进,数字仿真模块则没有选择。

变更管理在系统中起次要作用,国内客户多数没有那么规范和标准,需要变更十分频繁,恨不得今天打电话,明天就要!有了变更管理,产品只要有一点修改,系统会自动通知相关部门并及时调整生产,时效性大大增强,原来一周的反馈周期,现在可以精确到小时,甚至通过与整机厂做联动,还可以分析出整机厂的生产动向进而及时调整车间的生产计划,适应整机厂的生产节拍。

7 数据才是本源

PLM系统针对的是产品的数据,从产前(原材料)、产中(制造)、到产后(物流),以及对应的上下游的供应链,通过与各个从属系统的数据对接,实现产品在各个节点上的数据透明化和可视化,进而实现对数据的可见、可控、可管、可追溯和可存储,甚至包括可预见防错。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准确可靠的数据作为源动力。

在产前阶段,原材料入库、下架,配送到指定设备,在WMS(库房管理系统)中或者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中都可以做,这些都是基于IT层面的系统,一般的IT公司,要么从WMS起家做的ERP系统,要么ERP开始,从上往下做到WMS系统,都是可以实现的,门槛也不高,但是十分不稳定。像企业定制化的路线,一般乙方不见得乐意,但是却是一条行得通的捷径。

在产中阶段,产品的生产数据是重中之重,工艺参数不单单是企业的机密,也是客户的机密。通过拿来主义舶来的系统,在规范上是极大的帮助了企业,不过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初始资金积累阶段疏于管理,所以造成系统上马之后人员的无法适应,系统荒废白白投入。通过内部人员的培训以及项目的配合实施,极大的帮助员工成长,也在帮助企业组建内部“专家”团队。在MES层面上的数据采集,就是需要企业与厂家极度的配合与协调,这不像是卖一件产品,而是将产品的细节,扒开揉碎了一五一十的讲解一番,保证深度嵌入系统当中的是规范的模型,这样的契合度才能使得MES项目高质量的完成,否则只是空得一副皮囊,日日画皮,却无法画骨。

在产后阶段,物流配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大幅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JIS/JIT生产模式清晰涌现出来,生产的节拍越来越紧凑,产品在流水线上的流向也越来越柔性化,对于系统稳定性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这样整条产品的鱼骨线就愈来愈明显了,也使得企业原本隐藏在冰山下的瓶颈问题凸显出来。只有产中阶段的基础打牢,才能让柔性化生产成为可能,进而成为必然。

而PLM打通了各个阶段的数据,这些真实有效的数据,就像夜空中点点繁星,通过系统的勾画,组成了一个个熟知的星座图案,呈现给世人。这就是数据共享的魅力,不单单是单个企业的数据共享,未来通过标准接口,还可以实现各个产业之间的数据共享,使得原材料工厂可以根据产品销售淡旺季来调整出厂时间,节约能源消耗;使得下游销售商可以根据国际市场的高低价格提前备货,节约不必要的汇率损失;还可以使得最终用户定制化生产的周期由原来的3个月缩短到4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信息化之路的基石——精准的数据——搭建而成。

8 结论

不管什么系统,其实都逃不出那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范围。只有适应社会潮流,才能挺身而出,只有适应市场脉络,才有一席之地。洋洋洒洒写这么多,企业的PLM之路看上去简单容易,其实却是举步维艰,险象环生。作为占中国企业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兜里的钱总是不够花的,所以听不见钱丢出去的响声,是绝对不会再扔的!企业是自家的,所以更有一份责任在肩上。本文是想通过切肤之痛来告诫大家,先反思企业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再考虑想得到什么,最后找方法来实现。就用几句打油诗来总结一下这条布满玫瑰与荆棘的PLM之路吧:

系统不分先或后,只要需求自知晓;

组队攻坚是王道,莫将外援当灵药;

产品管理莫要急,步步为营很重要;

先将资源来管理,再把制造车间邀;

供应链、关系链,数据实时要可靠;

补短板,扬长处,系统对接方法妙;

原始数据是基础,数据分析靠人瞧;

若想两化走得好,知己知彼百战枭。

 

 

制造企业物料编码

  前言 工作中经常遇到企业的物流部门与工程研发部门因为零件号、物料号的变与不变而争论不休。静心一番思考,借此机会将制造企业零件号的产生、含义以及与图号、物料号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 笔者所在的公司当前还没有企业级的物料编码标准,企业的ERP系统(SAP)采用物料号等于PLM系统(TC)零件号的约定规则。在企业产品品种较少、零件以自加工为主的年代,与物料号有关的物料管理问题并不突出。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新产品平台化开发模式的出现,零件沿用成为普遍现象,零件制造的外发加工越来越多,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制造,零件管理、物料管理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研发和物流等部门之间对零件号和物料号的理解和诉求存在偏差,急需从源头理清关系,以务实的态度解决因生产规模扩大、管理复杂带来的新挑战。 1 公司当前物料编码问题分析 1.1 缺少企业级物料编码标准规范 当前,公司还没有针对企业所有物料制订过企业级物料编码规范,能查到的有关物料编码主要有以下几个相关企业标准:《产品图样编号规则》、《零件号管理规则(试行)》、《零件制造编码规则(试行)》等。这些规则虽然也零散的规定了图号编码、零件号产生等基本要求,但没有从企业全局,对产品从设计阶段到计划管理,到制造生产,再到采购销售等环节,对产品零件号的产生、演变和应用作出系统性的明确界定。 1.2 图号、零件号与物料号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明晰 图号,是图样编号的简称,是传统制造企业最常见的产品设计编码。信息化时代,图号也是信息系统为了管好二维图纸而使用的唯一识别号,和其它信息编码一样,图号编码规则也主要分为有意义和无意义两种编码,我们公司当前采用的是使用已久的有意义的行业分类编码。 零件号,是产品零件的唯一识别号,在公司PLM系统(TC)推广应用之前,默认零件号等于图号的做法。PLM系统推广应用时,考虑到TC系统ITEM ID号的唯一性需要和管理方便,采用由PLM系统自动产生、由T字母开头的8位无意义流水号,其中T是公司主导产品的英文首字母。 物料号,是实际物料的唯一识别号,因为公司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统一的编码规范,常常会同零件号等同混用。对于产品类物料来说,在PLM系统和工程设计部门习惯叫做零(部)件号,在ERP系统(SAP)和生产物流部门,常常被叫做物料号。 图号对应的图纸,是从二维的设计视角展现产品工程师对产品零件的设计意图。放眼未来,三维数模取代二维图纸,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三维数模的标识目前普遍没有编码规则,我们公司在PLM系统默认和零件号等同。随着研发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当三维设计进入到MBD(Model-Based Design)应用阶段之后,图纸将会逐步失去现有的作用,没有了图纸,也就不再需要图号。图号和零件号虽然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存在少量的一图多零件的诸如系列件设计的情形),但在多数企业,图号与零件号编号规则保持一致,在多数情况下也保持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公司的PLM系统(TC),一个规范的产品零件类型号下,通常包括三维设计数模(NX和JT)、二维设计图纸(NX和PDF)、属性表单和产品结构关系(如果是零组件的话)。三维模型和二维图纸都是零件号下的数据集。图号填写在表单属性中,通过系统映射关系自动映射到NX二维图中,为了方便查看,将图号配置显示在零件名称后面。 图1 PLM系统零件号与图号关系 物料号是一个含义更宽泛的概念,在制造企业,产品零件是制造型企业最主要的物料,但制造企业的物料,除了成品零件,还包括原料(黑色、有色)、毛胚(锻件、铸件)、辅料、半成品、制造过程件、工装件等等。因此,严格来说,零件号是物料号的一部分。 1.3 不同部门对物料号理解的差异分析 当前大家的共识是:物料编码是企业标识物料的代码,也是信息系统对物料的唯一识别码,物料编码必须是唯一的。字面和逻辑上,这个共识没有任何问题,矛盾点出现在对物料对象的理解。 在产品设计阶段,主要考虑的是产品设计的功能、性能要求,同一设计要求(同样的数模、图纸和技术要求)对应同一个零件号,这个零件号对应的零件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后续的制造过程或制造地点的差异。但最终生产制造出来的成品物料,因为制造过程或供应商不同,产品物料之间应该会有细微的差异,这种细微的差异如果满足设计要求(类似于公差概念)不影响互换使用,从设计者的角度通常就可以理解为是同一物料,也就理所当然的用同一个零件(物料)号。但从物流部门或财务部门的来说,如果因为管理需要,这种细微差异(包括品质差异、供应商差异或成本差异等)也需要区分,这个时候矛盾就会出现,下游部门希望上游的研发部门提前变号加以区分,而上游研发部门则从合理性、通用性和研发成本角度,坚持认为,这个区别不应该通过不同的零件号来区分。 1.4 零件号PLM生成的方式,不适合过多考虑生产物流管理需求 物料号的产生,不同的企业会因信息系统基础差异和传统做法习惯而不同。有的企业,物料号在ERP系统产生,或由物料管理部门在编码系统中产生,这种方式的物料编码生成,往往会提前综合考虑企业的物料分类、编码规则等多种因素。因此,这类企业的物料编码位数较长,上下游一致性较好,但会给上游研发部门创建零件号带来不便和低效率。 我们公司,由于PLM系统应用较早,ERP系统应用较迟,因此,零件编号,长期以来一直在PLM系统自由产生,分类规范。这样的零件号生成方式,工程师自由度高,零件号生成效率高,零部件的规范管理再通过TC系统的分类库加以实现。 从零件号生成时间点看,以PLM系统作为产品数据管理平台的研发部门,零件号往往在产品试制阶段甚至是概念设计阶段就需要产生,因此这个零件号指代的物料含义,既有生产制造后最终的产品成品的含义,更多的还是研发过程中的设计件含义,研发阶段的产品零件号也可以理解为物料初始号或虚拟物料号。当一个零件出现多种设计方案时,产品工程师还可能会生成几个初始零件号,形成多方案情形。当零件经过开发体系规定的一系列验证程序后,只有正式发布后的零件号才最终才成为ERP系统中的用于批量生产的实际物料号。因此,在PLM系统中,对零件的数据对象属性,主要定义的是与产品设计有关的属性。对于后期与生产制造有关的诸如在什么地方生产,供应商是谁等实际物料制造信息,产品工程师不关注,在时间顺序上也无法关注。在公司当前定义的零件数据对象属性中,与生产制造属性唯一有关联的是自制/采购策略属性,这个属性值经过多年的反反复复,最近才重新明确,作为产品工程师的必填属性。 图2 PLM系统产品数据属性表 2 物料组合编码与应用探讨 要真正解决制造企业上游的研发部门与下游的物流部门对物料号诉求的矛盾,就必须跳出物料号==零件号这个框框去思考和解决,也需要深入理解零件号和物料号的本质含义。下面谈谈笔者思考的一种方案,供大家参考。 2.1 零件号应严格遵循工程设计原则 零件号作为产品物料的主数据号,应严格遵循工程设计原则,即: 互换性是判断零件是否变号(重新设计)的基本原则;3F(Fit、Function、Form)即安装接口满足互换、功能满足互换、形状满足互换,是体现这一原则的量化指标。其中有一项不满足,就需要产生一个新的零件号。 满足互换性原则的前提下,设计状态的变更和优化,优先通过升版本加以区分。需要强制断点的特定情形,零件必须变号。 变更零件的父件(部装件),采取上述的判断原则确定是换号还是升版本或不变。 2.2 物料号组合编码的含义 如何在不影响工程设计原则的前提下,解决物料号在不同部门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经过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可以探索组合编码,多重定义,按需应用来实现各种差异需求。结合企业现有的编码规则,考虑到最大兼容性,总体编码思路如下: 表1 不同组合的物料码组成及应用场合设想 当然,这里只是提供了一种物料编码和管理的思路,可以根据实践需要进行更多的定义和组合。这样组合定义,相互之间有独立性,也并不影响物料号的唯一性,零件号保证了物料是什么的身份问题,是完整物料号的主号,如果想知道物料的更多信息,需要使用更长代码的物料号。不同的物料号对应不同的管理颗粒度要求,可以满足不同场合的管理要求。 2.3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支撑物料号组合应用 在信息系统高度发达的今天,实现组合编码和应用已经具备了可行性。对于研发部门来说,零件号和版本号在PLM系统已经实现了成熟的管理。零件号的唯一性保证了物料是什么的要求;设计细节变化则通过版本来体现。 对于管理部门需要的物料号,供应商代码或者内部企业代码,通常都已纳入了ERP系统管理。需要做的只是如何将相应字段的编号组合起来提供给相关部门使用,而当前发达的条形码技术,配合信息系统建设,技术上应该完全可以实现不同物料的识别,主要看企业ERP、MES等管理系统自身管理的精细度和管理成本。 举个PLM系统组合应用的实例,2012年企业零件号改为流水码后,档案人员及部分习惯了有意义零件号的工程师提出,希望看到零件号的同时也能看到图号,经过PLM系统配置,将图号这个属性值组合显示在零件号后面,从而实现了零件号+零件名称+图号的组合显示,当然,如果需要还可以实现更多的组合显示。 图3 PLM系统字段组合实例 3…

中小企业基于PLM系统的落地策略

1 中小企业的PLM应用背景 1.1 当前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和政策上的大力扶持,PLM系统在各大型制造业企业引进实施后,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强有力的助力企业迎接研发管理领域的挑战,也为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可靠的前景引导和宝贵的应用经验。当前中小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行业信息化水平差,致使产品质量基础薄弱,出现多销少利、经济增速效率过缓的现象。中国制造企业协会刊文《立足供给侧改革,发展先进制造业》也确认了这一点。朱森第教授说:“现代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满足定制化的要求、提高效率质量、优化环境、改善我们的作业环境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因此,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步推进的政策环境,人为因素影响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提高,中小企业的PLM系统实践势在必行。 1.2 当前中小企业的结构及其优缺点 图1 纵向分布的树型企业结构 如图1所示,当前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企业结构以纵向的树形结构为主。各部门与各生产环节之间按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模式进行任务分配和数据反馈,根节点和各分支节点是各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实行上传下达的组织结构。 树型结构的优点: (1)结构比较灵活,易于网络扩展; (2)故障诊断与排除比较容易。 树型结构的缺点: (1)一旦问题出现于根节点,则整个网络运行停滞,而纵向的结构面对横向的冲击,比如人事变动、政策变动、经济环境等,会形成企业巨大的潜在风险; (2)随着企业发展,各职能单位日渐臃肿,各成体系,横向信息交流受阻。节点容易干扰命令,易走向管得太多和管得太少的两个极端; (3)职能部门缺乏弹性,面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增大了管理成本; (4)全局观念缺乏,难于协调各职能部门,统一指挥能力容易被削弱,促使多头领导的形成; (5)产品开发管理效率低下,由于缺乏执行结果的可见性、存在过多的项目追踪、沟通会议及跨部门合作时产品数据不同步等造成项目周期变长和资源浪费。 树型结构虽优点突出,但缺点也日益暴露,严重地窒碍了企业随着技术更新推进的技术升级,而当前PLM系统在世界各国大型企业应用得已比较成熟,因此PLM系统实践的引入对中小企业非常之必要。 2 PLM系统是支撑中小企业稳定成长的关键 当前PLM作为最先进的可以实现以整体性和全局性为出发点,实现最大限度以最低成本跨越时空、地域、供应链的信息集成系统,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利用分布在企业资源计划ERP 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供应链管理SCM系统(Supply chain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CRM 系统(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Product Data Management)、智力资产管理IAM系统(Intel lectual assets Management)等中的产品数据和企业知识资产, 如图2所示,实现了面向需求的制造和面向制造的服务。 图2 面向需求的制造和面向制造的服务 制造业门类众多,产品繁杂。因此,其系统价值取决于PLM在企业内,能否与SCM、 ERP、CRM、IAM等系统集成,组成以PLM为主体的系统生态。在实施PLM系统时也不必全部并用,由于各企业问题的不同,针对具体需求,提供不同系统组合的不同方案。如图3所示,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按需重用。其组合主要包括以企业资源规划为出发点组成的PLM系统、以供应链管理为出发点组成的PLM系统和以营销关系管理为出发点组成的PLM系统。 图3 贯穿产品整个生周期的PLM 以企业资源规划为出发点组成的PLM系统通过PDM系统,为MRP系统提供针对需求的材料清单(BOM),而制造BOM和工程BOM有序且互相嵌套的沟通机制,使财务与项目管理(Financials Program Management)、人力资源与项目管理(HR Project Management)、采购与项目管理(Purchasing Project Management)、生产管理与工程(Production Management Engineering)等各大子系统形成闭环回路,大环扣小环,层层嵌套的格局。数据互相共享,并流动起来。实施面向过程的可调整的灵活的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按需划拨,统一配置,合理分布”。 以供应链管理为出发点组成的PLM系统,通过PDM系统整合供应链规划系统,使电子商务运营(Electronic Commerce…

北京园林古建设计项目管理平台成功上线

 

系统建立以设计为中心的项目管理平台,实现对设计管理、EPC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三个目标,涉及11个功能模块,90多项标准作业流程表单,自2022年3月试运行以来,已在线创建项目18项。系统以投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服务阶段等串联设计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保证数据的延续性与全面性,规避各阶段的数据脱节。并通过自动化设计组织方式、与标准对标,实现设计项目的工作开展。提供项目管理人员高效、快捷、实用的任务管理手段。通过将设计任务与成本、绩效关联,实现项目经营数据的可量化评估,最终实现项目的标准化、流程化、便捷化管理。

园林古建设计项目管理平台通过我司与园林古建方的高度配合,项目在前期调研、蓝图规划、流程梳理和方案解决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并获得园林古建方业务用户及相关领导的一致认可。近期我司收到园林古建设计项目管理系统项目组发来的感谢信,客户的肯定也正是我司最大的价值和回报,目前,园林古建系统运行稳定,我司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园林古建设计项目管理平台的运维和提升,并期待与园林古建在后续的合作中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药物研发项目管理系统e-PR&DMS

产品简介 药物研发项目管理系统要实现对医药研发中心、研究所、高校等单位科研研发情况的有效管理以及对科研研发活动的全程跟踪。该系统为管理人员服务,使用方便,既能实现对科研研发信息的高效率管理和控制,又能满足研究院、所的决策者对科研研发活动的宏观管理与决策的需要,还能够为院对研究所的评价以及研究所对人员的评价提供依据。 系统概述 药物研发项目管理系统是一个医药科研院所、高校研究所等内部管理的核心部分,包括人员档案、机构设置、项目管理、科研评估、成果管理、科技统计、成果管理、合同管理、专利管理、经费管理、报表管理等多项信息管理职能。随着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和科研研发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一套适用于医药科研院所、医药科研企业、医院科研机构科研研发管理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各大的科研院所较为迫切的需求。 建立一套完善的药物研发项目管理业务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为领导的决策提供较科学的依据。一套较完善的研究院所的项目管理系统应以项目管理为中心,涵盖计划、合同、成果、专利、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并可关联到办公、人事、财务、设备等其它业务系统,是一套集研发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效业务项目管理系统。 通过我们对医药研发企业、科研院所现有的研发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分析,药物研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目标是利用当今较为先进和成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科研院所现有的网络基础和平台上针对项目管理相关业务开发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使得研发企业、研究院所项目管理信息业务能够高效、安全可靠地网络上运行。 首先提供的是一个有关项目管理的综合系统,此系统中的人员、机构、项目、成果、权限等系统是有机结合、互相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系统;这样的结构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管理的优势,有效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提供一个统一的项目信息访问系统,该系统包含了所有的项目管理及相关信息,在的浏览器环境下,通过一次身份认证,即可按照各自的权限存取查询不同项目相关信息。项目信息访问平台的建立解决了对日常科研信息查询的需求。 提供一个统一的研发业务处理发布平台。在统一的环境下(浏览器),可由各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对各自的业务进行处理,使得研发业务处理流程可以在网络上运行。 提供一个统一的研发统计查询信息平台。在统一的环境下(简易的浏览器),按照常规的月、季、半年、年等时间段自动生成需要的研发统计报表,自动生成上报、分析处理、打印、存档文档。 技术上,采用先进的、开放的多层客户机/服务器模式(B/S)体系结构,应用系统基于WEB技术开发,确保系统具有高超的性能,并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水平。 具有实用性和可扩充性。从业务的现状和发展来考虑,一个好的应用系统首先要实用,要能够切实解决业务需求中的问题,应具备可操作性;同时,要便于升级和扩充,具有较好的可扩充性。 具备简易的维护性。由于业务管理上的变化是必然的,系统的更新势在难免,这样就要求系统具有较好的维护性能。 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系统能够正常稳定运行。 系统具有友好的操作界面。 逻辑架构 系统特色 3C 产品理念 Control( 控制 ) ,对于企业,系统是一个智能管理的平台 , 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平台;对于中层管理者 , 系统是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普通的使用者 , 系统是事务 / 业务处理系统和知识分享系统。 Communication( 交流 ) ,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流系统。 Cooperation( 协作 ) ,所有事务的完成源于协同运作。系统为您有效打通各种信息资源 ( 例如 : 文档 , 流程 , 人员 , 项目 , 产品和财务信息 ) ,并让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无缝关联 , 为企业提供一个完整的企业协同工作平台。让用户找到一个信息的时候…

关于全过程工程咨询联合体的组建

导读
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项目市场国际化需要,提高工程建设管理和咨询服务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以来,我国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取得一定实践成果,但总体上受传统“碎片化”咨询的影响,大多咨询企业仍以单一的咨询为主业,能提供一站式全产业链的全咨服务的综合性企业还未培育起来。住建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规定“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宜由一家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工程咨询单位承担,也可由若干家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工程咨询单位以联合体式承担”,因此组建联合体是大部分咨询企业承担全咨业务的选择,由此联合体伙伴的选择、风险的分担、利益的分配等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上几点展开进行思考和分析。
一、各类咨询企业参与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特征
作为建设市场的服务主体(供方)——设计、监理、造价、招标代理等企业积极响应,通过行业协会和企业举办专题论坛、研讨会、培训,以及出版专著等各种形式宣传推广,积极尝试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市场活力凸显。设计企业以其处于产业链前端通过限额设计对项目造价的决定性把控为优势探索转型发展,在住建部2017年公布的全过程工程咨询的8个试点地区、40个试点企业中占比高达70%以上。

造价咨询企业数量较多(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20年工程造价咨询统计公报》统计,2020年末我国仅参加统计的造价咨询企业就有10489家),以其工程造价的“五算”和对基本建设各阶段的投资管控能力、运用定额预测投资数量协助建设单位科学决策的能力、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消除建设单位相对施工企业的信息劣势的专家能力和协助建设单位进行招标采购到最适合项目的设计、施工供应商的釆购能力等实现全过程工程咨询的价值增值,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正着力拓宽业务范围,以2020年为例,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来源于监理业务、招标代理业务、项目管理业务的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攀升。

此外,监理、招标代理企业同样依托各自优势探索转型之道,监理(2017年住建部试点单位中包含建立企业16家)是项目形成过程中服务时间最长、最关键的专业咨询单位,具备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而招标代理企业深谙法律法规程序事项,熟悉合同融合接口,具备较强全面策划能力。

图1 各类咨询企业转型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的特征

二、组建联合体需注意的关键问题
1. 牵头单位的确定和成员单位的选择综合国家及各地政策指导,如图2及图3,目前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以“1+N”或“1+N+X”为主,“1”是指“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即项目决策、勘察设计、招标采购、工程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维护多个阶段“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服务内容。“N”是指“项目全过程各专业咨询”,如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运营维护等服务内容。“X”是指项目报建过程中所涉及的代理服务。具体来看,如广东省《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指引》要求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含联合体)承接项目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以及投资咨询、勘察、设计、造价咨询、招标采购、监理等全部专业咨询服务,且同时具备相应的勘察、设计、监理等资质,则勘察、设计、监理等专业咨询工作必须由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含联合体)实施,不得转包或分包。

图2 国家层面政策

图3 各省市政策

由此可见,作为全过程工程各行咨询单位,必须具备提供项目管理服务的能力,不论是设计、监理企业还是造价、招标代理企业,具备项目管理服务能力是作为联合体牵头单位的必备条件。项目管理的内容包含策划管理、报批报建、勘察管理、设计协调管理、投资管理、招标采购管理、合同管理、进度管理、组织协调管理、安全生产和绿色施工、数字化管理、风险管理、竣工验收管理、后评价与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管理服务。

在成员单位选择上,牵头单位重点对成员单位的专业能力、资质条件、服务承诺、报价以及人员到位情况进行考察。联合体合作单位出具备专业咨询能力外,企业内部也应该具备参与全过程工程咨询相应的体系文件,以便与牵头单位的管理相衔接。

2.风险分担

风险分担总体秉持谁承担谁负责原则。例如联合体牵头单位负责项目管理,起到串联项目“粘合剂”的作用,那么有关项目的组织管理、与业主及各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等方面的风险均应由牵头单位承担。成员单位提供的专业服务风险由其承担,如参与联合体的造价咨询单位,则应承担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相关的风险。联合体各成员之间通过风险的合理分配,可以有效控制风险降低整个项目的风险,增加项目可控性。但值得关注的是,联合体各方对项目风险均承担连带责任。

3.利益分配

利益分配应该与风险分担成正比,承担的风险越大,获得的收益越高。除风险外,利益分配还与项目的取费模式有关。《关于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规〔2019〕515号)提出了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酬金的两种取费方式:叠加法,按各专项服务酬金叠加后再增加相应统筹管理费用计取;成本加酬金法,按人工成本加酬金方式计取。根据不同的取费模式,测算各成员单位的投入进行相应的利益分配,如项目管理费(项目管理费一般参考《关于印发<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成本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16〕504号)中的项目建设管理费计取,但行业普遍反应该取费较低)应由牵头单位获得。

三、结语
接受和支持联合体投标是我国招投标法法律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虽然咨询单位组成联合体承担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有助于整合各方优势提高服务质量,但是组建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风险等问题值得重点关注,只有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厘清各方收益、风险边界,才能发挥联合体“1+1>2”的优势,也使得各企业间能进行良好的交流提升,促进中国工程咨询企业的发展。

数字化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系统 – 【华腾】领先专业项目管理软件商-工程施工、科研研发、基建投资大数据项目管理系统平台。 

天助畅运IPD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系统上线,助力医疗器械高效研发

北京天助畅运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 年 11 月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注册成立,是一家专注于普通外科及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

作为国内疝与腹壁外科领域内技术领先的公司,“善释®“系列疝修补片是公司旗下知名品牌,产品远销(享誉)国内外;公司自主研发的采用一体成型嵌合技术制备的 “善释•祥®复合补片”及“善释•祺®可吸收钉修补固定器”,均为用于腹腔内修补腹壁疝的国产产品,打破了进口产品在该领域内的垄断局面。公司同时拥有“善愈®”系列吻合器、“迪凡特®可吸收防粘连膜”等多条外科产品线。

公司占地面积6500平米的北京工厂,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先进疝产品制造基地;今年投入使用的全新无锡工厂面积为4000平米,是全球少有的超大规模医用电纺中心之一。

公司具有4大中心组织架构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营销和支持中心,分工明确协调合作,在完备的运营机制和信息化技术推进下,不断提升公司整体运行效能。

系统建设范围涵盖项目进度管理体系、项目费用控制体系、科研成果管理体系、可量化的绩效管理体系、系统管理等相关功能,涉及16个功能模块,80多项标准作业流程表单,自2021年11月实施以来,已在线创建项目27项,累计登记近400项专利、商标、器械注册。系统以“互联网+科研、产品研发”为起点,对天助畅运产品、科研研发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管控,实现科研项目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经费管理、进度任务、研发人员工时、检查评估反馈、标准推送、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过程管理的研发项目管理平台,实现科研项目“标准的沉淀与优化、组织流程的优化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内外部资源整合的延伸”。让科研项目全过程、全要素、全资源、全产业链通过平台串联,打造完整的科研项目运营管理一体化平台。

天助畅运IPD产品研发项目管理平台从前期调研、蓝图规划、系统开发与测试、试运行到上线验收的各个阶段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自2022年6月系统验收以来,通过我司的高度配合,保证了天助畅运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的正常运行,对天助畅运信息化建设水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近期我司收到天助畅运研发项目管理系统项目组发来的感谢信,客户的肯定也正是我司最大的价值和回报,同时,我司会将客户的肯定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继续深化与天助畅运的合作,使其走在行业信息化的前沿,期待在后续的双方合作中创造更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