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如何应对组织熵增?

 

什么是熵增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手机会越来越卡;刷短视频很容易,自律学习/工作很难;刚创业时,人人干劲十足,慢慢公司做大了,效率却降低了……这些现象的背后就是“熵增定律”。

熵是热力学中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系统的混乱程度,直白来讲,熵就是混乱和无序。系统的无序程度与熵值呈正比,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熵越大,表示系统越混乱越无序。就像我们的大脑一样,当事情堆积的越多,就越会陷入“混乱状态”,也就是,熵值越大。

熵增,就是自发地由有序走向无序,由整齐走向混乱,由效率高走向效率低。熵增定律,也叫“热力学第二定律”,最初用于揭示事物总是向无序方向发展,在孤立系统下,熵是不断增加的,当熵达到最大值时,系统会出现严重混乱,最后走向死亡。这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终极规律,即万物归于熵增。熵会自然随着时间增长,这也就是熵增定律的真谛。熵增基于两个潜质条件,即封闭的系统+无外力做功。

因为事物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发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的容易和舒适,比如懒惰。这就是为什么自律总是比懒散痛苦,放弃总是比坚持轻松,变坏总是比变好容易。熵增定律左右着宇宙、自然界、国家、组织、企业、个体盛衰。对于企业或者说一个组织而言,从制度和文化建立以后,经历一段时间的运行,在这个封闭的组织里,其必然趋势是人员进入安稳状态,墨守成规、缺乏活力,组织执行力和效力变得低下,走向效率低下、机制僵化、人浮于事和创新适应能力下降等,企业最终走向灭亡,这就是组织“熵增”。华为的任正非总是国内第一个将“熵增”定律引进到社会科学层面的企业家,他大谈“华为的冬天”就是基于对组织熵增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建筑企业产生熵增的原因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筑企业产生熵增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

建筑企业熵增的外部因素主要有:(1)因为经济环境是任何组织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所以经济政策会导致建筑企业熵增;(2)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之争;(3)社会文化环境引起的熵增,如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造成组织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尤其是跨国经营;(4)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

建筑企业熵增的内部因素主要有:(1)建筑企业组织的松散,处于无管理或半管理状态;(2)不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3)责权利对等程度较低;(4)过多过细的任务委托和责任制衡;(5)组织成员之间信任度较低,凝聚力不够;(6)资源利用率低,造成价值流失;(7)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建筑企业组织各部门之间目标相互冲突,各谋私利,使得个体利益难以和整体利益统一。

 

建筑企业如何对抗熵增

根据熵增理论,能量是不能被消灭的,它只能沿着耗散的方向转化,所以熵增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而且随着能量在不同水平之间的转化,有效的能量会不断减少,即产生了“浪费”。既然熵增是必然存在的,一个想要永葆活力、持续活下去的建筑企业就需要对抗熵增。那么建筑企业能如何对抗熵增、实现熵减呢?可以借鉴华为的活力引擎模型来解决熵增的问题。

根据华为的活力引擎模型,建筑企业想要避免熵增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能和外界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流动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必须不断地远离平衡,不能静止,不能沉寂,提高生命活力;而且它必须是个开放系统。

建立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建筑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张、业务结构的调整,组织机构、管控体系也要随之调整,兼顾规范性与灵活性。但是,对大型建筑企业而言,组织机构的调整往往面临人员难以安排、内部小团体阻挠等诸多问题;管控体系的调整往往因固化的管理风格而执行受阻,使得“形变而神未变”、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组织机构变革的过程也是耗散能量、集聚势能、实现熵减的过程,需要企业一把手的大力推动。

去掉过多的环节是“大势所趋”,传统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需要转变为中台型组织结构。中台型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业务透明,沟通顺畅,反应迅速,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共享服务,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管理系统中的浪费。

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人效,减少人力资源浪费。一方面,建筑企业要通过吸引设计核心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引进项目管理人才或推动人才转型,储备复合型人才等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批掌握关键或核心施工技术的专业技能人才团队,建立符合多元业务的人力资源结构;另一方面,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积极拓展外部培训,了解行业市场动态及先进管理技术,重点拓展多元业务相关的项目管理课程,提升整体人员技术素质及管理能力。这样,不同业务领域之间能够相互了解,不但提高了沟通效率,“一人多能”也提高了人效,间接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最后,建筑企业要提升人员自驱力。“要我做”和“我要做”在行动力上及行动结果方面的差异不言而喻。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提升人员自驱力的很好的方法。

扩大朋友圈和生态圈,提高资源整合和协同能力。大型建筑企业在市场环境变化、政府需求变化的推动下,或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规划设计、投融资、建造、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业务;或实施多元化战略,拓展砂石骨料、康养文旅等相关多元业务。要把企业自身专业优势做精、做透,以全产业链思维充分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合作方专业优势,共同把蛋糕做大,实现合作共赢、价值共生。

建筑企业既要建立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整合内部资源,打破内部创新壁垒,强化协同创新,实现内部科技创新资源深度共享;也要协调外部创新资源,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长期科研合作,加快不同应用领域的跨界融合创新;还要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通技术创新链,实现融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