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和非生产性采购可以用一套系统吗?

过去十多年时间,采购领域的系统建设,经过了从没有系统到以各环节业务需求为主来构建系统,板块之间业务数据相对孤岛,到信息流程化,再到集中采购业务一体化这三个阶段的建设。总体来看,目前绝大多数车企都已经采用了集中一体化的采购平台方案。有将生产和非生产性采购分别独立建设系统,也有建设到一套系统中的案例。

通过访谈、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将生产性采购和非生产性采购建设到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基本思路是将零件作为非生产物资的一类进行采购管理,运行下来,生产性采购的业务存在诸多不“合脚”的情况,并且伴随业务建设越深入,越深陷泥潭。

所以生产性采购和非生产性采购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在一个系统中运行会产生这样的效应?为什么我们不建议采用一个系统去同时解决两大业务的管理需求?为什么我们认为两个采购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业务管理模式?谈谈这么多年在行业中的一些认知和看法,我们认为:虽然汽车生产性采购和非生产性采购都是采购,但本质目标和运作战略是完全不同的。

生产性采购:面向未来,支撑公司产品战略领先的资源储备要求和供应商关系建设要求,服务新产品项目研发目标要求,满足车型生命周期采购总成本最优的要求。在时间、成本、设计、质量;人、机、料、法、环、测,一致性保障能力上全面介入管理,是研发、质量、工艺、成本、采购、物流等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最终保证目标购买的零件能够满足成本、质量、大批量一致性的连续交付要求。

非生产性采购:其目标在投资费用要求之下,服务单次采购内容质优价廉。大多数采购场景都是面对充分竞争类别的采购。通常不会深入到供应商内部管理人、机、料、法、环、测所有环节的精细管理。

本文将从六大主要业务环节来探讨生产性采购和非生产性采购的具体区别:

01

采购需求

Procurement Request

生产性采购的输入通常是SOR,面向开发任务要求,时间规划覆盖产品诞生过程。产品开发过程中围绕零件会产生频繁变更,可能会涵盖修改、新增、替换、取消、工艺路线变化、来源方式变化等等,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支撑。

非生产性采购的输入是PR,PR类型决定询比价模式,强预算管控;交付要求和内部使用范围限制也会产生变更,往往需要伴随预算更改,但频繁程度远不及生产性采购,管理模式也完全不同。

所以生产性和非生产性采购需求的本质上就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内容,接收、管理、校验、字段等内容完全不同。

02

供应商管理

Supplier Management

生产性采购中供应商管理既要保证本次采购满足要求,又要面向长期的供应商关系建设服务,通常按照品类管理(行业90%以上企业采用的模式),每种品类供应商需要严格的准入考察流程(商务、质量、物流、技术)才能进入体系,并且要管理供应商整个生命周期的业绩表现和能力表现。按品类细分,每种品类供货资格都需要经过准入和严格的评审,并且过程中如果核心供应商在某个领域能力不足的时候,主机厂甚至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针对性帮扶提升。

非生产性采购类供应商每次采购发生的时候需要技术评定,准入评审环节相比生产性采购简单,针对供应商交付进行评价。生产性采购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和内容重于非生产性采购。

03

询价过程

Price Inquiry

 生产性采购,询价过程通常以SOR包为单位,以包中零件为单位报价,Bid-List因为在准入阶段的严格控制,而支撑在具体询价过程中审批的简化。报价需要指定生产工厂,报价模型通常会分为A、B、C价,由原材料、外购费、制造费用、期间费用、模具费用、研发费用、运输、包装、仓储等费用组成,同时样件价格单列。甚至会区分生准定价和量产定价,多用询比价,会结合车型产销规划、用量、年降、贴现率比较TTO总成本,受控零件目标价。不需要针对每次询价谈合同和支付条款。每次SOR变更或者零件设变的时候,都需要同时回顾对关联费用的影响。

非生产性采购,询价以PR为单位,可以合并同类PR打包询价,以供应商为单位进行报价,Bid-List通常需要慎重审批后才允许发放询价,报价模型视不同采购内容的不同,会采用不同的分解模式,涵盖询比价、邀请招标、公开招标、竞价、单一采购等不同的采购模式,并因此可能需要建立评标专家库。定价受控PR预算。需要针对每次采购行为,进行支付和合同条款的谈判,变更可能会导致补充PR(预算),因为其非生产性采购,大多数确定的是实际真正支付的费用,而生产性采购是面向整车单车材料成本控制零件单价不超过目标价格。

因此两种采购的询价管理过程是完全不同的管理体系,其中的关联性不大,如果为了所谓的模块共用而强绑定在一起,最后无疑是为了共用妥协业务,实质上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04

合同管理

Contract Management

生产性采购的合同会涉及零件、开发费、工装模具等,但主要零件的价格协议,是用于约定零件的结算单价,格式固定,相对轻量(格式化的条款合同通常以供应商为单位进行签订)。PO是SAP/ERP负责按照生产计划生成。

非生产性采购的合同就比较重量且复杂,其可能会涉及到一次性合同、框架合同、价格协议。而一次性合同又可能因为采购内容以及国内外的不同而不同;需要合同模板、非标合同模板、合同条款和支付条款支持;需要整体上梳理构建标准合同模板、支付条款、合同条款,争取将合同规范化标准化,从而简化审批和管理难度。也会因为PR、合同金额、条款的不同导合同致审批流程不同,另外非生产性采购的合同领域需要关注PO的生成。

从整体管理模式和细节上来看,两块业务合同管理的侧重点不同,模式规则也不同,非生产采购的合同管理面向的是真正的合同和订单,生产性采购的价格协议面向的是零件价格的约定,少了很多“合同性质”上的内容。

05

零件生产准备

Part Production Preparation

生产性采购,在定点供应商后还会涉及到零件的生产准备过程,会面向SOP将零件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设计开发、产品与过程确认、生产投产的全过程按计划管理起来,过程中的活动项和交付物全部需要满足要求,并且建立零件全生命周期的履历管理,任何对零件的更改都要留痕。而非生产性采购没有这一过程的管控内容。

06

采购项目管理

Purchasing Program Management

生产性采购面向整车采购项目,会将项目范围内的专用件(通常有数百上千个零件)放入一个项目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其零件的准备时间计划,需要根据不同类型零件,紧密结合整车产品开发里程碑要求进行排定,同时管理监控零件成熟度。零件所有工作的展开都需要基于该项目要求下进行,这是非常不同于非生产性“按单”采购的管理模式的。

同时,生产性采购还会涉及试制采购、年度降本、模具分摊、原材料波动补退差、售后备件采购、动态配额管理、供应商绩效发布、供应商能力考察评价等管理,都是非生产性采购不会深入涉及的管理范围,同时这些过程又和一开始的定点定价的结论紧密关联。

因此,车企的生产性采购和非生产性采购从广义上来讲虽然都是采购,但其服务对象、业务角度、规划策略、战略目标却存在本质性差异,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用一套解决方案和系统很好的支撑两大专业采购业务的。生产性采购必然需要面向长期战略,基于业界专业深厚的实践Know-how,面向本身业务现状和需求打磨调整而成,这也是为什么行业绝大多数车企选择面向生产和非生产性采购分别制定独立的解决方案和系统策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