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投资指标库,积累工程内部造价标准,最大限度降低投资风险。
解决了初期可研项目阶段造价估算不准确的问题,通过系统利用大数据,对历史签约合同进行造价分析,形成内部定额库,同时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投资模型,作为投资编制依据,有效减少巨额的试错成本。
2、打造两级进度编制体系标准,实现对分包商的延伸进度管控,深化管理颗粒度。
解决了总体计划无法有效控制分项计划(分供商计划)时间节点的问题,通过系统建立两级进度编制体系,分项计划控制在总控计划的编制时间范围内;同时,深化了供应商任务管理颗粒度,通过系统可直接上报任务完成情况,有效缓解管理压力。
3、建立企业材料设备标准库,方便数据查询与对比,及时掌握第一手材价信息。
解决了项目中有价值的材价信息无法共享,线下无法及时获取的问题。通过系统,可在各项目环节自动抓取材料设备价格,并汇总到公司材价库中,实现动态信息共享,多维度、多角度的材价信息查看与数据对比,及时掌握第一手材价信息,规范了资源管理流程,降低了企业管理压力。
4、动态积累优秀项目的合约组织,沉淀分解标准,提升合约标段划分规范。
解决传统模式下标段划分经验不足、划分随意造成的合同界面不清晰、外部资源管理成本提高的问题。通过系统实现标准化的经验复制,可快速将企业优秀的项目经验推广到每一个参与人员的手中;同时,系统也会提供按客户行业的标段划分案例数据。
5-1、固化合同范本与合约易混点,标准化提醒合同签约风险。
解决了工程合同签约文本使用随意,易产生合约纠纷的问题,通过系统固化各类合同范本模板,提高合同文本的整体规范性及编制效率,有效降低合同签约风险;同时,依据历史经验固化合同易混点,清晰合同与合同间内容划分,避免纠纷的发生。
5-2、招采技术方案关联合同易混点,避免采购界面冲突及落项。
解决了多合同技术方案编制造成的界面冲突、范围落项等问题,例如:总包工程与网架工程对预埋件经常产生扯皮问题。通过合约易混点标准与单合同技术方案关联,自动提示同类合同经常发生的易混位置,降低工程变更频率,避免出现重复采购。
6、按照建筑部位和工艺流程建立质量标准模板,动态推送质量检查标准。
解决了质量检查标准与建设过程脱节、内部人员质量检查经验不足的问题。通过系统建立质量检查标准库,并与建筑分解结构中的工艺、工序、材料标准、检查流程相关联,动态提示并推送每个环节所需的检查文件及标准,规范检查上报审核流程;同时,可通过手机APP拍摄关键部位照片及小视频,及时反馈检查成果,保证质量可控、过程透明、标准落地。
7、通过系统标准的变更流程,区分一般性变更及经营性变更,保证现场变更有据可查。
解决了现场变更随意、变更责任不清晰、变更影响无法整体预估和控制的问题。通过系统标准的变更流程,区分一般性变更及经营性变更,保证现场变更有据可查,变更责任清晰,变更影响联动、变更流程规范。
8、沉淀行业标准,区域化、协作化、透明化管理手续。
固化公司业务涉及的所有地市的标准手续办理模板 ,提供规范化的手续办理流程。按计划进行手续办理任务的分发,提高各环节协作效率。实现手续办理进度的过程反馈和成果显示,透明化展示项目完成情况。
9-1、关联合约架构,整体控制采购时间。
解决了随做随采对工程造成预算突破、界面冲突、现场时间无法协调的问题。通过系统自动按合约规划形成采购需求计划,并且参考工程进度要求,自动倒排每一个合同要求的进场时间、采购最晚的启动时间,帮助采购部门与工程管理部门对资源进行整体管理。
9-2、招采技术方案关联合同易混点,避免采购界面冲突及落项。
解决了多合同技术方案编制造成的界面冲突、范围落项等问题,例如:总包工程与网架工程对预埋件经常产生扯皮问题。通过合约易混点标准与单合同技术方案关联,自动提示同类合同经常发生的易混位置,降低工程变更频率,避免出现重复采购。